1578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全书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附有一千一百零九幅插图,收录了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这部着作不仅纠正了以往医药典籍中的错误,还丰富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草纲目》出版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后来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医药学史上的经典着作。李时珍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守志”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志”,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即便面临再多的困境,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诱惑前的清醒:以初心抵御浮华
在诱惑中“守志”,需要坚定的自我约束和对初心的坚守。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权力、名誉等,这些诱惑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放弃自己的“志”。而真正能“守志”的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约束自己,不被诱惑所左右,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北宋时期的包拯,他的“志”是“清正廉洁,为民做主”。包拯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府、御史中丞等职。在任期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志”,不贪赃枉法,不徇私舞弊,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称为“包青天”。
当时的官场,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官员都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接受贿赂。有一次,一个富商为了让包拯帮忙办事,偷偷给包拯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包拯见到后,十分生气,对富商说:“我身为朝廷官员,应该为百姓做主,岂能接受你的贿赂?你赶紧把这些东西拿走,否则我就将你绳之以法。”富商见包拯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次,包拯的亲戚犯了法,当地的官员因为包拯的关系,想要包庇他的亲戚。包拯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亲戚逮捕,并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处罚。他的亲戚对他说:“我们是亲戚,你就不能网开一面吗?”包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亲戚,就违背法律,放弃我的初心。”
包拯在任期间,还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兴修水利,改善百姓的生活。他还敢于直言进谏,弹劾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朝廷清除了许多蛀虫。包拯的“志”,没有被金钱、权力等诱惑所动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清官,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在诱惑中“守志”。比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他的“志”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他,给予他丰厚的待遇和先进的科研资源,甚至还为他提供了私人别墅和专用汽车。
可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效力。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美国政府得知后,百般阻挠,他们认为钱学森的知识对美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不能让他回到中国。美国政府不仅吊销了钱学森的安全许可证,禁止他从事科研工作,还将他软禁了五年之久,甚至没收了他的科研资料和个人财产。
在软禁期间,钱学森没有放弃自己的“志”,他不断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还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表达自己想要回国的愿望。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美国政府终于同意释放钱学森。当钱学森乘坐的轮船抵达中国港口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我终于回到了祖国,我可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了。”
回国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科研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没有充足的科研资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可钱学森没有抱怨,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亲自设计方案,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还经常深入工厂,指导设备的制造和调试。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科研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在诱惑中“守志”,用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迷茫时的坚定:以认知锚定方向
在迷茫中“守志”,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价值的深刻理解。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志”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而真正能“守志”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追求,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继续坚守自己的“志”。
现代作家史铁生,他的“志”是“用文字探索生命的意义,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史铁生在年轻时,因为一场重病,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史铁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绝望中,他曾经多次想过自杀,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
在迷茫的日子里,史铁生经常去地坛公园,他坐在轮椅上,看着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而在于是否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讲述了自己对生命、对苦难、对幸福的理解,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有许多读者写信给史铁生,说他的作品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史铁生也遇到过迷茫。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人;有时候,他会因为身体的痛苦,无法集中精力写作,想要放弃。可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志”,想起那些需要他的文字来慰藉的读者。他说:“我的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理解,为了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正是因为这份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志”的坚定坚守,史铁生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史铁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迷茫时,只要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志”,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志”的力量: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引擎
“志”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引擎。一个人有了“志”,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社会有了无数坚守“志”的人,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一个国家有了无数为国家发展而坚守“志”的人,就能不断强大,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志”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源泉
对于个人而言,“志”是成长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着名科学家屠呦呦,她的“志”是“研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屠呦呦在年轻时,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立志要将中医药的精华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在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屠呦呦面临着诸多困难。当时,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非洲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而当时的治疗药物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中医药典籍,从中寻找治疗疟疾的线索。他们发现,古代医书中有“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可在实验过程中,屠呦呦发现,按照传统的方法提取青蒿素,效果并不理想。她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尝试新的提取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屠呦呦终于发现,用乙醚低温提取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出青蒿素,并且效果显着。
在临床试验阶段,屠呦呦还亲自服用青蒿素,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最终,青蒿素的研制取得了成功,它能有效治疗疟疾,拯救了全球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的成长历程,离不开她对“志”的坚守。正是因为有了“研制出治疗疟疾药物”的“志”,她才能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志”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对于社会而言,无数人坚守“志”,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些坚守“志”的人,可能是医生、教师、科学家、工人、农民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志”的内涵,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领域,有无数像张桂梅、支月英这样的教师,她们坚守“让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志”,在贫困山区或偏远地区默默耕耘,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师的坚守,无数贫困家庭的孩子才能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医疗领域,有无数像屠呦呦、钟南山这样的医生,他们坚守“拯救患者生命,守护人民健康”的“志”,在医疗一线日夜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科技领域,有无数像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坚守“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志”,在科研一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家的坚守,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航空航天、农业、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
对于国家而言,“志”是发展的核心引擎,无数人为国家发展而坚守“志”,就能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科技水平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科学家、工人、农民等,坚守“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就是无数人坚守“志”的结果。当时,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克服了技术、设备、资金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领域,袁隆平坚守“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志”,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还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洪荒之人掌天地 阵云高:英雄寂寞 陷入爱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政道问鼎 费土旧士 穿越1960 重生之母盼女福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风吹骨响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我拒绝嫁给校草 食光记 海疆共明月 半世浮沉一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