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桂梅的努力和坚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学成绩越来越好。从2008年到2023年,华坪女高共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这些女孩走出大山后,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公务员,她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有一个叫小燕的学生,从华坪女高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生。她回到云南,在一家医院工作,经常去贫困山区为百姓看病。她说:“张校长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要像张校长一样,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张桂梅的“志”,不仅改变了无数女孩的命运,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守志”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二、“夺志”之难:为何“志”能超越外在力量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何手握重兵的“帅”能被夺取,而普通“匹夫”的“志”却难以被撼动?这背后,是“志”的特殊性——它源于内心,不受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也不被权力、财富、武力等外在力量所左右。外在的力量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财产、地位,却无法剥夺人心中的信念。
纵观历史,有无数人在面对外在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妥协。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的“志”是“忠君报国,收复河山”。在元军南下时,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全力抗元,却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赏文天祥的才华,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第一次劝降时,元朝的大臣对文天祥说:“如果你愿意投降,皇上可以封你为宰相,让你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文天祥坚定地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后来,忽必烈又让已经投降元朝的南宋皇帝赵?亲自出面劝说。赵?见到文天祥后,还没开口,文天祥就跪在地上,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对赵?说:“陛下,臣文天祥无能,不能保卫国家,让陛下受辱,臣罪该万死。可臣宁死也不会投降元朝,还请陛下自重。”赵?见状,只好无奈地离开。
忽必烈见文天祥如此坚定,十分生气,下令将文天祥关进监狱。监狱里的环境十分恶劣,阴暗潮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还经常有老鼠、虫子出没。文天祥在监狱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饭菜,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志”。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决心。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文天祥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从容就义,年仅47岁。他的“志”没有被元朝的权力和财富所“夺取”,反而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气节。
而近代的革命先烈李大钊,他的“志”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李大钊看到了中国的危机,也看到了希望。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派兵闯进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80多名革命志士。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鞭子抽他的身体,用烙铁烫他的皮肤,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
敌人见李大钊不肯屈服,就对他说:“只要你放弃马克思主义,不再从事革命活动,我们就放你出去,还可以给你高官厚禄。”李大钊笑着说:“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我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革命事业,就不会轻易放弃。我宁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4月28日,李大钊等20多名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毫无惧色,他发表了最后的演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精神会永远存在,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说完,他从容地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志”,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夺取”,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外在力量之所以难以“夺志”,是因为“志”与个人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它能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志”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他就会愿意为了“志”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在现代社会,“夺志”的外在力量不再是战争、牢狱和屠刀,更多的是物质诱惑、生活压力和世俗偏见。可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坚守自己的“志”,不被外界所动摇。
比如“大国工匠”徐立平,他的“志”是“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这项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绣花”,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徐立平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他面临着许多诱惑——有的企业开出高薪邀请他,有的朋友劝他换一份更安全、更轻松的工作。
有一次,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找到徐立平,对他说:“徐师傅,你在工厂里工作,又危险又辛苦,工资还不高。你要是来我这里工作,我给你三倍的工资,还让你当技术总监,工作轻松又安全。”徐立平笑着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离开这里。这项工作虽然危险,但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我必须坚持下去。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
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徐立平不断练习,他的手上布满了疤痕,有的是被火药烫伤的,有的是被工具划伤的。可他依旧没有放弃,他说:“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整形,精度要求非常高,差一点点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性能,甚至引发爆炸。我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在他的努力下,导弹的精度越来越高,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她的“志”是“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1980年,十九岁的支月英来到江西贫困山区的白洋教学点任教,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她就把自己的家当作教室;没有课本,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黑板,她就用木板刷上黑漆当黑板。
在这期间,她有多次机会离开山区,回到城市工作。有一次,她的家人在城市里为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家人。家人劝她说:“月英,你在山区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回到城市工作,不仅能让你过上好日子,还能照顾我们,你就回来吧。”
支月英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十分纠结。她知道,自己如果离开了,这里的孩子们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她对家人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我要在这里继续教下去,直到有更多的老师来这里任教。”
支月英在乡村任教四十多年,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区。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可她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说:“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我要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志”之所以难以被“夺取”,还因为它具有传承性。一个人的“志”,不仅能支撑自己前行,还能影响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坚守“志”的行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雷锋精神”,雷锋的“志”是“为人民服务”。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志”——他帮助战友洗衣服、补袜子,为灾区捐款,为陌生老人让座,为迷路的孩子寻找家人……他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却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雷锋去世后,他的“志”没有消失,反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雷锋”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无数人以雷锋为榜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志”——有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有的大学生加入支教队伍,到贫困山区为孩子们上课;有的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为城市的整洁付出努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志”。他们有的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累得倒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不能回家,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见面;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正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志”的力量的体现。
外在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却无法改变一个人心中的信念。“志”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能让人在面对任何外在压力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被“夺取”,不被动摇。
三、“守志”之途:在困境与诱惑中坚守
“守志”并非易事,它需要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在诱惑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时保持坚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守自己的“志”,不偏离方向。
(一)困境中的坚守:以坚韧对抗磨难
在困境中“守志”,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困境是“守志”的试金石,它能考验一个人“志”的坚定程度。许多人在顺境中能够坚守“志”,可一旦遇到困境,就容易动摇、放弃。而真正能“守志”的人,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坚韧,继续前行。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他的“志”是“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为了实现这个“志”,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研究医药学。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资料短缺。当时的医药典籍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遗漏,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典籍,对一些药物的记载不准确,有的甚至把有毒的药物当成了无毒的药物,给医生的用药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李时珍意识到,要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必须重新收集、整理资料,纠正以往典籍中的错误。
为了收集资料,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医药典籍,还收集了许多民间的药方和偏方。他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药农、猎人、渔民,向他们请教药物的特性、用法和功效。有一次,他听说有一种叫“曼陀罗花”的药物,具有麻醉作用,可他不知道这种药物的具体特性和用法。于是,他就亲自去寻找这种药物,找到了之后,他还亲自尝试,记录下药物的反应和效果。
其次是资金不足。李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一名医生,虽然家里有一些积蓄,可远远不够支撑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费用。为了筹集资金,李时珍不得不一边行医,一边编写书籍。他行医所得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书籍、药材和旅途的费用。有时候,为了节省资金,他还会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炮制药物。
最后是路途艰险。为了采集药物标本,李时珍需要走遍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包括武当山、庐山、黄山、泰山等。这些地方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还经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他在武当山采集药物时,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吓得赶紧爬上一棵大树,才躲过了一劫。还有一次,他在庐山采药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山洞里,幸好山洞不深,他才没有受伤。
可即便如此,李时珍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志”。他历时二十七年,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采集了数千种药物标本,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和药农,记录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编写过程中,他多次修改书稿,精益求精,有时候为了一个药物的名称、特性或用法,他会查阅几十种书籍,咨询十几个专家,直到确定准确无误为止。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费土旧士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洪荒之人掌天地 陷入爱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穿越1960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重生之母盼女福 半世浮沉一世梦 阵云高:英雄寂寞 海疆共明月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我拒绝嫁给校草 政道问鼎 食光记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风吹骨响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