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来得突然,林珠的葡萄园暂无存酒,只能向田伯借。她的园子不大,占地仅三亩多,却耗尽积蓄才得以维持。一年产量不过六百瓶左右,近半还是外婆种下的老藤。这些扎根半世纪的植株生命力早已衰退,加上坡地昼夜温差大、降水不稳定,每年挂果都像一场赌局。阳光多一分怕灼伤果粒,雨水少一分怕藤蔓枯萎,最终能否产出、产出多少,全看老天爷的脸色。这导致林珠园里的产量常年在“勉强够酿”和“颗粒无收”间摇摆。好在她运营的积累了一批粘性极强的老粉,每年新酒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散客寥寥无几。因酒产量少、售罄快,不提前半年关注,或把采收、装瓶等节点记牢,根本捕捉不到"开奖时间"。有粉丝戏称她为"葡萄酒期货第一人",倒也贴切。葡萄的"隔年结果性"与期货行情波动如出一辙,买她的酒如同预测"非标期货":需时刻关注葡萄园天气,收到采收消息就得赶紧"建仓",还要做好"可能没货"的风险对冲。更主要的是,从挂果到装瓶需十三月,比期货交割期还长,想买就得耐心"持仓"。对很多粉丝来说,追踪林珠更新的紧张感,堪比关注股票k线。比如大前年四月,北城最低温降至零下七度,晚霜冻伤葡萄新芽与花序,早熟的品种更是深受其害。这年,北郊30的葡萄园绝收,林珠的园子也未能幸免。虽经过她的悉心照料,藤上第二年就萌发新梢,但产量减半,仅得三百来瓶。这已经算是上天仁慈,或者得益于她在最严峻的时期几乎天天在园子里播放《药师经》,因此获得了琉璃光如来的庇佑。若冻伤再严重些,轻则两三年恢复期,重则植株死亡,只能补种。而新藤又需三到五年才能结出糖酸比适宜酿酒的葡萄,时间便在这一来一回中匆匆流逝。又有一年,北城持续高温,七月温度飙升至42c。烈日下土壤水分蒸发快,葡萄藤因缺水停止生长,最终果实干瘪、糖分不足,酿出的酒口感极差,实在难以售出。这些还只是天灾,更有人祸。外婆去世时,林珠还在上本科,满脑子都是书本理论,在种葡萄酿酒的理论知识与外婆的实战经验间举棋不定,折腾得园子好几年出不了酒:采摘时机不当、发酵控制失当、澄清过滤过度,这些雷她统统踩过。又有几年她尝试用橡木桶发酵以弥补陶罐产能不足,却因外婆走得急,很多细节没来得及问,导致酒质一落千丈。直到前年,她才用橡木桶发酵成功,如今便同时保留两种方式:陶罐代表外婆的智慧,橡木桶则是她的传承。总之,关于种葡萄酿酒,只有一句话: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当外婆离开之后,她才真正深切地明白,种葡萄酿酒,就是一个漫长的,与天地博弈,与地同谋的过程。在见识过林珠的专业能力之后,在座的专家对她推荐的酒还算热情。有人赞赏酒的酸度,有人探索到香气中一种和蜂蜜香甜混合的花香。林珠向他们解释说那是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沙枣花的味道。“极具地方特色”,她强调。“但这种香气在国际品鉴体系里很罕见,评分体系需要的是共通的语言。”一位酒评家指出。林珠点点头,接着语出惊人:“那就让国际品鉴体系学习新的语言吧!”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引起一位身着深灰色中山装长者的注意。几位酒评家相视而笑。“你的意思是要重写词典?”问话者神情略带不屑。林珠却丝毫不恼,声调铿锵:“不妨说是在世界葡萄酒的香气字典里,补充属于中国的页码。”“但方言需要翻译才能被理解。”“翻译成什么呢?‘蜂蜜调’?”林珠摇摇头,“当年丝绸之路的驼队带着茶叶和瓷器西行时,没人要求他们把‘龙井’翻译成‘绿金液体’。他们只是把茶叶泡进当地人的铜壶,让香气自己说话。我以为,把朔方紫的‘沙枣花香’翻译成国际上认可的‘蜂蜜调’,这种翻译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的简化和扭曲,就像如果把‘龙井’描述为‘绿金液体’,便丢失了背后的茶文化底蕴。”林珠早已厌倦了“黑色水果”的经典品鉴词,她反对用西方标准裁剪中国风土。为了让西方理解,将本土文化强行套入对方的认知框架。这种被动的姿态,让中国葡萄酿出的酒永远活在别人的规则中。“很久很久以前,朔方山的村民酿酒的时候,从没想过要让葡萄酒符合什么‘国际语言’。国际品鉴体系教会我们识别‘橡木桶陈酿’的等级,但没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陶土罐发酵三十天,酒液会吸收窑洞墙壁上的矿物质,就像你们托斯卡纳的桑娇维塞会记住鹅卵石土壤的温度。这些细节不是‘罕见香气’,而是每片土地独有的记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意外来到超电磁炮世界的天云凭借自己的特殊体质开启了后宫之旅 关于从轮回世界回到地球后,本想和小女孩玩纯爱,最后却被迫开了姐妹后宫这件事 掠夺 高冷师祖竟是我道侣 炼欲巷 山归来+番外 婚途 爱是故人来 幸运大门 季风过境 蛰伏 簪缨 超S向导之绝对控制 重生七零:哥哥带我们去海岛生活 潮起渔歌 豪门小妻子:BOSS大人等等我/豪门小妻子:总裁大人抱紧我 就像山一样 绿英之逆天维爱 更在青山外 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