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国当天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县服务中心,
第二天一早,技术专员就来到了李大叔的地里,经过检测,发现是土壤缺氮导致的。
“技术专员给我推荐了有机肥,还教我怎么施肥,现在谷子已经开始长个子了。”
李大叔笑着说,“有联络点在,我们遇到问题不用跑远路,很快就能解决。”
除了问题响应,联络点还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管理,比如记录社员的劳动情况、核算分红、组织社员开会等。
“每个月的1号,我们都会在联络点开社员大会,
公布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和分红方案,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放心。”
马建国说,“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8户,大家都愿意跟着合作社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培育“乡土人才库”:让手艺技能“代代相传”
“产业要持久,人才是根本。如果没有年轻人接手,再好的产业也会慢慢衰落。”
叶婉清拿着一份《乡村人才培育三年计划》,走到图谱前,
“我们通过‘学校培育+师徒传承+项目实践’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乡土人才库’,
目前已经培育各类人才1.2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72%。”
1.乡村手艺学校: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浙北县的“乡村竹编手艺学校”,一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里,传来了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
教室里,72岁的周福海正坐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根毛竹,演示如何破篾:
“破篾要先找对竹节的方向,用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分开,力道要均匀,不然竹篾会断……”
他的身后,20多个年轻人正跟着他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破篾,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所学校是由周明辉牵头创办的,学校的师资既有像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也有从设计学院聘请的年轻设计师。
“我们学校不仅教传统竹编技艺,还教现代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知识,让学生既能掌握手艺,又能把产品卖出去。”
周明辉说,“之前很多年轻人觉得竹编是‘老古董’,赚不了钱,不愿意学。
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创新,把竹编做成台灯、背包、装饰品等,产品深受年轻人喜欢,
销路越来越好,想学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22岁的林晓雨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她之前在杭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听说家乡办了竹编手艺学校,特意回来报名。
“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难,竹篾又硬又滑,经常把手划破。
但看到周大爷编的竹编产品那么好看,又能赚钱,就坚持了下来。”
林晓雨拿着自己编的第一个竹编台灯,脸上满是自豪,
“这个台灯已经被一家文创店预订了,卖了280块钱,这是我靠自己的手艺赚的第一笔钱!”
现在,林晓雨已经毕业,留在了学校当助教,
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竹语”竹编工作室,专门设计和销售个性化竹编产品。
“我们的工作室每月能卖出300多件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
林晓雨说,“接下来,我们想把竹编和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
在景区开一家体验店,让游客自己动手编竹编,感受竹编的魅力。”
在黔东南县的“侗族刺绣手艺学校”,情况也同样火热。
学校里,侗族老艺人王秀英正带着一群妇女和年轻人学习刺绣。
“刺绣要注意针脚的密度,每厘米要绣8到10针,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饱满。”
王秀英一边说,一边手把手地教一个年轻姑娘刺绣,
“你看,这个针脚要向上挑一点,这样颜色过渡才自然。”
23岁的杨晓燕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她之前在贵阳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去年听说村里要办刺绣手艺学校,毅然辞职回村。
“我们侗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之前因为样式陈旧、销路窄,
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杨晓燕说,
“现在我们和民族大学的设计专业合作,让学生来村里实习,帮助我们设计新样式,还通过直播带货把绣品卖向全国,
现在刺绣不仅能赚钱,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潮流手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的爸爸是琴酒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十里街小客栈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 驯服恶犬 我妈是大佬[快穿] 多谢款待[快穿]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我中情蛊后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被迫与前任成婚 天生演员[娱乐圈] 贝丽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