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洛水畔的古籍
周宣王三十七年,洛水汛期。
我蹲在洛水南岸的滩涂上,指尖划过一块刚被洪水冲上岸的龟甲。龟甲边缘残缺,表面却刻着细密的纹路,不是常见的卜辞,倒像是某种纪事。浑浊的河水还在涨,漫过脚踝,带着泥沙的凉意顺着裤管往上爬,我却浑然不觉——这已经是三个月来,我在洛水沿岸找到的第三件古物了。
“子墨先生!水要漫到草庐了!”
远处传来书童阿竹的呼喊,少年的身影被风声裹着,飘得有些碎。我小心翼翼地将龟甲揣进怀中,起身朝草庐跑去。草庐建在离滩涂半里远的高地上,此刻墙角已积了半尺深的水,阿竹正踮着脚,把我堆在案上的竹简往高处搬,额头上满是汗珠。
“先生,这洛水再这么涨,咱们怕是得搬去上游的邑城了。”阿竹一边擦汗,一边指着门外,“昨日我去采买粟米,听邑令说,下游的村落都被淹了,百姓正往山上逃呢。”
我没接话,径直走到案前,将怀中的龟甲摊开。阿竹凑过来,瞪大了眼睛:“先生,这又是您找的‘老东西’?上面的字歪歪扭扭的,比甲骨文还难认。”
我指尖抚过龟甲上的纹路,心里翻涌着波澜。三个月前,我因不满朝堂沉迷祭天卜筮,辞了太史局的官职,带着阿竹来洛水畔隐居,本想专心整理先父留下的典籍,却在一次巡河时,捡到了一块刻着“伏羲”二字的玉璋。从那以后,我便着了魔似的在洛水沿岸搜寻,龟甲、骨片、残破的木牍……每一件古物上的零星文字,都指向一个遥远的时代——人皇伏羲治世之时。
“阿竹,你去把我书架上那本《古史考》取来。”我对阿竹说。
阿竹很快抱来一卷泛黄的竹简,我展开竹简,对照着龟甲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辨认。龟甲上的文字多有残缺,但“结绳”“画卦”“定历”几个词却清晰可辨,与《古史考》中“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的记载隐隐相合。
“先生,您是想……把这些古物上的事写下来?”阿竹见我神色专注,小声问道。
我抬起头,望向窗外滔滔的洛水。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东,像是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往事。“伏羲是人皇之首,治世之时,定人伦、创文明,可如今传世的典籍里,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我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坚定,“我要把这些古物上的记载整理出来,着一部《人皇本纪》,让后世之人知道,我们的先祖曾如何开辟鸿蒙,建立秩序。”
阿竹眼睛一亮:“先生若要着书,阿竹帮您抄录!只是……这些古物上的文字太零散了,咱们还得找更多的线索才行。”
我点点头,将龟甲小心收好:“明日咱们去上游的首阳山看看。我曾听先父说,首阳山有先民留下的岩画,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伏羲的记载。”
那天夜里,洛水的涛声格外响。我坐在案前,借着油灯的光,将三个月来收集的古物文字一一誊抄在竹简上,那些残缺的字句在灯光下仿佛有了生命,渐渐拼凑出一个模糊却庄严的身影——伏羲氏站在苍茫的大地上,身后是迁徙的部落,身前是未开的蒙昧。
我知道,着《人皇本纪》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能将先祖的功绩传之后世,再多的艰辛也值得。窗外的洪水还在涨,可我的心里,却燃起了一团不灭的火。
第二章首阳山的岩画
首阳山的路比我想象的难走。
我们沿着洛水上游的河谷走了两天,沿途都是被洪水冲垮的山路,有些地方甚至需要踩着湿滑的岩石才能过去。阿竹背着装满干粮和竹简的包袱,走得气喘吁吁,却没喊一句累——这孩子自小跟着我,性子比同龄的少年沉稳得多。
“先生,前面就是首阳山了!”
第三天清晨,阿竹指着前方的山峰喊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云雾中,山壁陡峭,上面隐约能看到深色的纹路,想来就是先父所说的岩画。
我们沿着山间的小径往上爬,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山壁上的岩画也越来越清晰。这些岩画大多刻在向阳的石壁上,历经千百年的风雨,颜色已经变得暗淡,却依然能看清画中的内容:有的画着部落先民围猎的场景,有的画着人们祭拜日月的仪式,还有的画着纵横交错的线条,像是某种符号。
“先生,您看这个!”
阿竹突然停在一块巨大的石壁前,指着上面的一幅岩画。我快步走过去,心脏猛地一跳——这幅岩画比其他的都大,画中是一个头戴羽冠、身披兽皮的男子,他双手平举,掌心对着下方的人群,人群中有人跪拜,有人手持农具,还有人在地上刻画着什么。男子的上方,画着太阳、月亮和星星,下方则画着纵横交错的线条,与我之前在龟甲上看到的纹路极为相似。
“这一定是伏羲!”我激动地说,“你看他掌心对着人群,像是在传授知识;下方的线条,或许就是他画的八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拿出竹简和刻刀,蹲在石壁前,小心翼翼地将岩画的内容摹刻下来。阿竹则在一旁帮我整理工具,时不时递过水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壁上,岩画中的伏羲仿佛活了过来,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首阳山上,向先民们传授天文历法,教他们辨别四季,指导他们耕种渔猎。
摹刻到一半时,我发现岩画的右下角还有一段细小的文字,刻在石缝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我凑过去,借着阳光仔细辨认,文字断断续续,却能看清“伏羲”“观象”“定四时”几个词。
“阿竹,你看这段文字。”我招呼阿竹过来,“上面说伏羲观察天象,确定了四季的划分。这和《古史考》里的记载一致,却比典籍里的记载更详细!”
阿竹凑过来,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先生,这么说来,伏羲不仅画了八卦,还制定了历法,让先民们知道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获,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我站起身,望着远处的洛水,心里感慨万千。千百年前,伏羲带领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没有文字,只能将功绩刻在岩石上,流传后世。而我,有幸能发现这些珍贵的记载,将它们整理成册,让更多人知道先祖的智慧。
我们在首阳山上待了三天,将所有与伏羲相关的岩画和文字都摹刻下来。下山时,阿竹背着装满摹本的包袱,脚步轻快了许多:“先生,有了这些岩画和文字,咱们的《人皇本纪》就能写得更详细了!”
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了新的想法:“咱们还得去陈地看看。我曾听说,伏羲定都于陈,那里或许有更多关于他的记载。”
夕阳西下,我们沿着河谷往回走,首阳山的影子渐渐被暮色笼罩。我回头望了一眼山峰,岩画中的伏羲仿佛还站在那里,守护着这片他曾治理过的土地。我握紧手中的竹简,暗暗发誓,一定要将他的功绩完整地记录下来,让后世永远铭记这位开辟文明的人皇。
第三章陈地的古井
抵达陈地时,已是初秋。
陈地位于洛水下游,是一片肥沃的平原,相传伏羲曾在这里定都,建立了最早的城邦。我们走进陈地的邑城,只见街上人来人往,比洛水畔的邑城热闹得多。阿竹好奇地四处张望,不时指着街边的商铺问我:“先生,您说伏羲当年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地方治理百姓?”
我笑着摇摇头:“千百年前的陈地,可没有这样的商铺。那时的先民们大多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靠耕种和渔猎为生。伏羲在这里定都,是为了让部落有一个固定的聚居地,方便管理和繁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我们的日常琐事 不朽:重生镇万界 天生禁区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沉迷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诡诈师 火炕 一则故事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诡盗之王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