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冥站在龙宇身侧,看着盘中的景象,轻声道:“当年我见的未来碎片里,有族人祭拜日月的画面,想来就是因这新历而起。人族能靠自己的智慧定天地之律,倒是比我们祖巫更懂‘顺天’。”
龙宇点头:“顺天者昌。羲和、常羲定的不只是历,更是人族顺天应人的‘道’。这‘道’,会陪着人族走过三皇五帝,走过夏商周,直到千百年后,依旧是华夏的魂。”
观星台上,羲和与常羲又开始了新的观测。冬至刚过,她们要测算下一个闰月的时间。常羲拿着鸿蒙木圭表,忽然发现表身浮现出一道新的纹路——不是节气纹,而是一道连接日月的银纹。
“姐姐你看,这是什么?”
羲和凑过来,盯着银纹看了许久,忽然笑道:“许是天地在夸我们,把历定准了。往后啊,我们还要把新历传下去,让子子孙孙都知道,人族是怎么靠着智慧,跟着日月的脚步,一步步活下去、兴起来的。”
常羲重重点头,将新的发现记在兽皮纸上。纸上的字迹虽稚嫩,却透着一股坚定——那是属于人族的,对未来的期盼,对文明的坚守。
而这套凝结着羲和、常羲心血的新历,也如她们所愿,穿越了千年时光,成了华夏文明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后世之人提起“历法”,总会想起三皇五帝时,那对在观星台上日夜观测的姐妹,想起她们用圭表和漏壶,为华夏定下斑驳的时光刻度,为文明种下不朽的根。
羲和与常羲发现鸿蒙木圭表上的银纹后,没敢怠慢。她们将银纹的形状、浮现时间一一记录,还试着用它对照星象——竟发现银纹的弧度,与北斗星斗柄全年转动的轨迹分毫不差。
“这圭表不仅能测节气,还能映星轨!”常羲捧着圭表,声音发颤。此前她们记录北斗星方位,全靠肉眼观测、手绘记录,难免有偏差;如今有了银纹参照,只需看银纹指向,便能精准判断北斗星的位置,连漏壶都不用时刻盯着。
羲和立刻将这发现补充进《历算总纲》,还特意画了银纹与北斗星的对应图:“北斗为‘天枢’,银纹为‘地映’,天地相应,历算更准。”
消息传到尧帝耳中,他特意亲自登上观星台。当看到鸿蒙木圭表上的银纹与夜空中的北斗星完美重合时,尧帝抚着圭表感叹:“此乃天地赐人族的‘定盘星’啊!有了它,新历再无偏差之虞。”
可就在新历愈发完善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星变”,让所有人都慌了神。
那是尧帝登位第七年的初秋,本该是“斗柄指西,天下皆秋”的时节,夜空中的北斗星斗柄,却突然偏了半指,指向了西南——按新历,这该是暮夏的方位。更奇的是,第二日清晨,日影的长度竟比前一日短了半格,像是时光倒回了盛夏。
各部落的族人纷纷涌到议事殿外,流言四起:“是不是我们改了历法,惹天怒了?”“星斗偏了,日影乱了,是不是要大祸临头了?”
西戎部落的族长更是带着牛羊赶来,脸色凝重:“帝,星变不是小事,要不……我们还是用回旧历吧?”
尧帝虽心有不安,却还是先稳住族人:“大家莫慌,星变之事,孤会让羲和、常羲查明缘由,定不会让族人受灾。”
他立刻召来羲和与常羲。姐妹俩一夜未眠,眼下满是红血丝,案上摊着密密麻麻的星象记录。
“帝,星斗偏斜、日影变短,不是天怒,是‘天动’!”羲和指着记录,语气肯定,“我们查了过往五年的星象,发现北斗星每年都会偏一点点,只是往年偏得极微,肉眼看不出来;今年偏得稍多,才被察觉。日影也是同理,不是日头乱了,是大地在‘转’,所以影子的长度才会有细微变化。”
“大地在转?”尧帝愣住了,连旁边的皋陶都瞪大了眼睛。
常羲点头,拿出鸿蒙木圭表:“您看这银纹,往年此时银纹指向正西,今年偏西南半指,可圭表的刻度没动,日影的测量也没差——这说明不是我们的工具错了,是天地本身在动。就像我们部落里的石磨,磨盘转,磨芯不动,我们站在磨盘上,看着磨芯,就觉得磨芯在动,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转。”
这个比喻,让尧帝恍然大悟。他接过圭表,盯着银纹看了许久:“这么说,星变不是灾祸,是天地的常态?”
“是!”羲和语气坚定,“我们还发现,每隔十年,北斗星会偏回原位一次,日影的长度也会恢复——这是天地的‘循环’,就像四季更替,不是灾祸,是规律。”
为了让族人信服,羲和与常羲决定在观星台举办“观星会”,邀各部落的长老、巫医一同观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观星会那日,夜幕降临,繁星满天。羲和站在观星台上,举起鸿蒙木圭表,让银纹对准北斗星:“各位请看,银纹与北斗星的偏差,只有半指,而我们记录的十年前的星象,与今日的偏差,加起来正好是一指——这说明星斗的偏移是慢慢积累的,十年后会回到原位。”
常羲则拿出漏壶,对着月亮:“再看月相,今日是上弦月,按新历算,明日月相该是‘上弦月偏满’,我们现在开始计时,到明日此时,若月相如我们所说,就说明新历没错,星变只是天地规律。”
一夜过去,第二日清晨,当族人看到月相果然如常羲所说,成了“上弦月偏满”,日影的长度也与新历的推算一致时,所有的流言都消失了。西戎部落的族长走上前,对着羲和、常羲深深一揖:“是我无知,错怪了新历,还请二位姑娘莫怪。”
羲和扶起他:“族长也是为了族人,何错之有?我们定历,本就是为了让人族懂天地规律,不再被流言惊扰。”
经此一事,人族对新历的信任更甚,对“天地规律”的认知也更深了。各部落不仅按新历耕种、迁徙,还主动派人到观星台学习观星测影之法——苗蛮部落的巫医学会了用圭表测本地节气,还根据南方的湿热气候,在《四方节气补注》里加了“防瘴气”的提醒;东夷部落的渔民则根据星象,总结出“观北斗辨渔汛”的法子,让捕鱼的收成翻了倍。
羲和与常羲见状,索性在观星台旁建了一座“历学院”,专门教人族子弟观星、算历、制圭表。学院的第一课,总是从“天地有律,顺律则兴”讲起——这是她们从定历中悟到的道理,也是想传给后人的初心。
这年冬天,玄空再次来到观星台。他看着历学院里认真学习的人族子弟,又看了看案上不断完善的《历算总纲》,笑着对羲和、常羲说:“二位姑娘所做之事,比炼出通天法宝更有意义。法宝能护一人一时,这历法,却能护人族千百年。”
羲和想起那枚刻着日月纹的玉璧,问道:“前辈可是鸿蒙宗的高人?此前赠我们圭表,又暗中相助,我们还没来得及拜谢。”
玄空摆手:“我只是个过客,真正该谢的,是你们自己。道尊说,人族的路,要靠人族自己走,我们只是在旁略扶一把。这历法,是你们用四年的日夜观测、无数次的推算换来的,是属于人族自己的‘道’。”
说罢,玄空从袖中取出一卷兽皮图,递给羲和:“这是‘二十四节气详图’,标注了每个节气的物候、农事,或许能帮你们完善新历。”
羲和展开图,只见上面画着“立春东风解冻”“雨水獭祭鱼”“惊蛰蛰虫始振”……每一个节气都配着对应的景象和农事建议,比她们之前的记录更细致。
“多谢前辈!”羲和与常羲连忙行礼。
玄空笑着离去:“好好做,人族的未来,在你们笔下的历法里,在子弟们的眼睛里。”
有了玄空送来的“二十四节气详图”,羲和与常羲开始将节气与农事、物候深度结合。她们在新历中加入“立春播种”“芒种插秧”“霜降收菜”的标注,还根据各地的气候,补充了“南方芒种后防涝”“北方霜降前囤粮”的提醒——新历不再只是“记时的工具”,更成了“指导生活的宝典”。
尧帝见新历愈发完善,便下令将《历算总纲》《四方节气补注》《二十四节气详图》合编为《尧历》,刻在青铜鼎上,立于部落联盟的中心。鼎上还刻着一行字:“历定天地序,人顺四时兴”——这成了人族对历法的最高敬畏。
许多年后,羲和与常羲老了,她们将观星台、历学院交给了自己的弟子,却依旧每天都会登上观星台,看着那枚鸿蒙木圭表。
“你看,今年的银纹,又准了。”常羲指着圭表,脸上满是欣慰。
羲和点头,望着远处田垄里按《尧历》耕种的族人,轻声说:“我们没白做。往后,就算我们不在了,这历法也会陪着人族,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她们所说,《尧历》不仅陪伴人族度过了三皇五帝时代,更在岁月中不断完善,演变成后来的“夏历”“殷历”“周历”,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时间密码”。
而羲和、常羲观日月、定历法的故事,也被玄空写入《鸿蒙宗人族典籍》,结尾写道:“羲和测日,常羲观月,非为逆天改命,实为顺天应人。一圭一表,记天地之律;一历一书,载人族之兴。此功,远超仙佛,永垂华夏。”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一则故事 不朽:重生镇万界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诡诈师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沉迷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我们的日常琐事 诡盗之王 天生禁区 火炕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