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王择址:洛水之阳现王气
商汤灭夏那日,朝歌城外的洛水还飘着夏都残垣的木灰。彼时汤王身披玄色犀兕甲,手按腰间青铜剑,立于洛水南岸的高坡上,身后跟着伊尹、仲虺两位贤臣,还有鸿蒙宗派来的随行弟子玄清——自夏启年间鸿蒙宗与夏朝有了修法传承的渊源,商汤立国后,玄空大长老便派玄清常驻商族,一则传续人族修法,二则助汤王观气运、定国策。
“大王,洛水自西而来,绕此高坡折向东南,正是‘玉带环腰’的地脉走势。”玄清指尖凝起一缕淡金色的道力,轻轻点向脚下土地,只见土层下隐隐透出青紫色的光晕,“此地下三尺便是庚金之脉,上承天枢星气,下接洛水灵源,立都于此,可保商朝国运百年稳固。”
伊尹上前一步,手中捧着从夏都太室山请来的“土圭”,将其竖直插入土中。正午的日头正烈,土圭的影子恰好落在预先画好的“壬丙线”上,他俯身丈量片刻,抬头对汤王拱手:“方才以土圭测日影,此地夏至影长一尺五寸,冬至影长一丈三尺,正是天地之气交汇的‘中正之地’。夏人以嵩山为天中,却不知洛水之阳才是真正的‘人王中枢’,大王若在此建城,便是顺天应人。”
汤王望着远处洛水泛着的粼粼波光,想起三日前入起源殿见道尊龙宇的情景。那日他随玄清踏入虚无之海中的起源殿,殿内鸿蒙盘悬于半空,盘上星轨流转间,清晰映出洛水之阳的地形。道尊龙宇端坐于九龙宝座上,声音如虚空惊雷般沉稳:“夏以奢亡,商当以‘俭’立本。洛水之阳地脉虽盛,却不可学夏桀建倾宫瑶台,都城规制需合‘天圆地方’之理,宫城居北,市井居南,再设一天坛于城东,通天庭之气,护人族气运。”
此刻听伊尹与玄清所言,正与道尊的嘱托相合,汤王心中定数更坚。他拔出腰间青铜剑,在高坡上划出一道弧线:“自今日起,此地定为商之新都,名‘朝歌’——取‘朝阳初歌,万民向化’之意。宫城按‘九里方城’之制建造,市井留三尺宽的通衢,至于天坛……”他转头看向玄清,“便请仙长依道尊之意,择城东最高处修建,务使天坛能接天庭星气。”
玄清躬身应下,指尖道力再凝,在空中画出天坛的形制:“天坛需分三层,下层为方形,象征地;中层为八角形,象征八卦;上层为圆形,象征天。顶层设‘通神柱’,柱身刻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图案,再以鸿蒙宗传下的‘引气符’嵌入柱内,届时只需大王率百官祭祀,通神柱便可引天庭之气下凡,与昊天上帝、瑶池金母互通讯息。”
汤王点头称善,当即命仲虺主持建城事宜,调遣商族三千民夫、百余名工匠,自洛水沿岸采伐松木、青石,又从夏都旧地运来青铜铸件,朝歌城的建造就此拉开序幕。
二、百工造城:松木为骨石为基
建城的第一个月,洛水之畔日日传来工匠的凿石声、民夫的号子声。仲虺将工匠分为五队,一队伐木工赴洛水上游的熊耳山采伐松木,一队石匠在城外的青石岭开凿基石,一队青铜匠熔铸宫城的门环、梁柱装饰,一队木工搭建宫室的梁架,还有一队民夫负责运输材料,整个工地井然有序。
这日清晨,汤王轻车简从来到工地,远远便见玄清站在宫城的地基旁,正指点石匠调整基石的位置。走近时,只见三块丈高的青石正被民夫用木橇推着,缓缓嵌入地基的凹槽中,石匠们拿着铜凿,细细凿去青石边缘的棱角,确保三块石头严丝合缝。
“仙长,这基石为何要选三块一组?”汤王指着青石问道。
玄清转身拱手,解释道:“大王,地脉之气需‘三汇归一’,三块青石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嵌入地基时按‘品’字形排列,可将地脉之气汇聚于宫城中央,保宫城百年不陷。方才石匠初放时,三块石头的缝隙宽了半指,地脉之气有外泄之兆,如今调整后,缝隙已不足一分,气脉便可稳固。”
汤王俯身细看,果然见三块青石的缝隙间几乎看不见光,只隐隐有青紫色的气脉在石下流转。他又走到木工搭建的梁架旁,见一根根松木梁架上都刻着细密的纹路,便问身旁的木工头领:“这些纹路是何用意?”
木工头领连忙放下手中的墨斗,躬身答道:“回大王,这是玄清仙长传下的‘镇木符’。仙长说,松木虽坚韧,却怕雷击、虫蛀,刻上这符纹,便可引天雨水气滋养木材,还能防天雷劈击,让梁架百年不朽。”
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铜铃声,只见一队民夫抬着青铜铸件走来,铸件上刻着饕餮纹,正是宫城正门的门环。青铜匠头领上前禀报:“大王,这对门环用了夏都遗留下的青铜鼎熔铸,内掺了玄清仙长送的‘金精砂’,不仅比寻常青铜坚硬三倍,还能在门环上形成‘护门气罩’,若有歹人想闯宫,气罩便会自动发出警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汤王伸手触摸门环,只觉指尖传来一丝温润的凉意,而非青铜的冰冷,心中不禁感叹鸿蒙宗道法的玄妙。玄清见状,又补充道:“待宫城建成后,臣会在宫城四角各设一座‘望气塔’,塔上悬‘镇城铃’,若有妖邪之气靠近朝歌,铃声便会变调,届时臣与鸿蒙宗弟子便可及时驱邪。”
就这样,在仲虺的统筹、玄清的道法辅助下,朝歌城的建造进展神速。三个月后,宫城的主体结构完工,九里方城的城墙高达三丈,墙顶宽一丈五,可容两匹马并行;市井区域的通衢纵横交错,分为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售卖粮食、布匹、陶器、牲畜;城外还挖了宽五丈的护城河,引洛水入河,既防外敌,又能灌溉周边农田。
三、天坛起筑:通神柱引星气
宫城完工后,天坛的建造便提上了日程。玄清亲自选址于朝歌城东的高坡上,这里比宫城高出两丈,站在坡顶可俯瞰整个朝歌城,还能望见远处的洛水与天际的星辰,正是接天之气的绝佳位置。
开工前,玄清特意从起源殿请来一卷“天坛形制图”,图上详细标注了天坛三层的尺寸、通神柱的高度,还有符纹的刻制方法。汤王命人将图悬挂在工地的帐篷中,让所有工匠、民夫都能看清形制,避免出错。
天坛的下层为方形,边长九丈,用青石铺地,石缝间灌注了掺有“凝土符”的泥浆,待泥浆干涸后,整个方形地面坚硬如铁,即便万斤重物碾压也不会开裂。中层为八角形,边长六丈,每一面都用白玉镶嵌,玉面上刻着八卦图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依次排列,每个卦象的中心都嵌入了一颗拳头大的“夜明珠”,夜晚时明珠发光,八卦图案便会映出淡淡的光晕。
最关键的是上层的圆形台与通神柱。圆形台的直径三丈,用青铜板铺成,板上刻着二十八星宿的图案,每个星宿图案的位置都与天空中星宿的方位完全对应。通神柱高九丈,用一根完整的阴沉木制成——这根阴沉木是玄清从洛水河床下挖出的,已在水中浸泡了千年,木质坚硬如玉,还自带水属性的灵气,最适合作为引气的载体。
雕刻通神柱的任务交给了商族最有名的工匠“石叟”,他手中的刻刀是玄清用道力加持过的“玄铁刀”,可轻松刻入阴沉木。石叟按照形制图,先在柱身刻出北斗七星的图案,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与天庭中北斗星的方位一致;再在七星周围刻上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都刻成对应的动物形状,如东方青龙七宿刻成龙形,西方白虎七宿刻成虎形,南方朱雀七宿刻成雀形,北方玄武七宿刻成龟蛇形。
刻完图案后,玄清亲自将“引气符”嵌入柱身的凹槽中。这些符纸是用鸿蒙宗特有的“云纹纸”制成,上面用朱砂混合了“星砂”画出符纹,嵌入凹槽后,玄清又以指尖道力点燃符纸,符纸燃烧后,符纹并未消失,反而化作淡金色的纹路,融入阴沉木中,与柱身的图案融为一体。
“通神柱已成,待天坛完工那日,大王率百官祭祀,臣以道力催动柱身符纹,便可引天庭之气下凡。”玄清抚摸着通神柱,感受着柱内流转的道力,对前来视察的汤王说道,“届时天庭的昊天上帝、瑶池金母会感知到祭祀之气,若商朝有要事需禀报天庭,只需在天坛祭祀时焚香祷告,讯息便会通过通神柱传至天庭。”
汤王望着高耸的通神柱,心中充满期待。他想起道尊龙宇说的“天坛通天庭,可护人族气运”,不禁问道:“仙长,若天庭有旨意传来,我们如何知晓?”
“大王放心,”玄清指向通神柱顶端的一颗“定星珠”,那颗珠子是用洪荒时期的“陨铁”炼制而成,通体漆黑,却能反射星光,“若天庭有旨意,定星珠便会发出红光,同时柱身的北斗七星图案会亮起,斗柄指向的方位,便是旨意传来的方向。届时臣会在此处设一座‘接旨台’,大王只需登台焚香,旨意便会化作声音传入耳中。”
又过了一个月,天坛的建造终于完工。三层天坛自上而下,方形、八角形、圆形层层递进,象征着地、人、天的贯通;通神柱矗立在圆形台中央,柱身的图案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泽,顶端的定星珠反射着天光,远远望去,整座天坛宛如从大地中生长而出,直抵天际。
四、迁都大典:百官朝贺定国策
迁都大典定在商汤立国后的第一个“上巳节”——这一日春和景明,洛水两岸的草木都抽出了新芽,朝歌城的百姓早早便聚集在宫城前的广场上,等待着大典的开始。
清晨时分,汤王身着玄色的王袍,头戴缀有十二串玉珠的“玄纁冕”,在伊尹、仲虺的陪同下,从宫城正门走出。玄清身着鸿蒙宗的青色道袍,手持一柄拂尘,走在汤王身旁,身后跟着商族的百官,还有来自各方部落的首领——自商汤灭夏后,周边的有莘氏、葛氏、昆吾氏等部落都纷纷归附,此次迁都大典,他们特意带着贡品前来朝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队伍缓缓走向城东的天坛,沿途的百姓纷纷跪拜行礼,口中高呼“大王万岁”。汤王走到百姓中间,伸手扶起一位年迈的老者,说道:“寡人迁都朝歌,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万民能安居乐业。此后商朝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还请诸位子民与寡人一同建设新都。”
老者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首:“大王仁政,我等百姓定当尽力劳作,不负大王厚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沉迷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不朽:重生镇万界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诡诈师 天生禁区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诡盗之王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一则故事 我们的日常琐事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火炕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