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第60集 太甲继位 初期昏庸后悟父训治世回归清明(第1页)

第60集 太甲继位 初期昏庸后悟父训治世回归清明(第1页)

引言:商初政局与王权传承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商,定都亳城(今河南商丘),结束了夏桀暴政下的分裂局面,开启了"天命转移"的王朝新纪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开国之初便确立了"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在保障王权平稳过渡的同时,也潜藏着权力争夺的隐患。商汤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制定《汤刑》《汤诰》等典章制度,奠定了商朝基业,但他晚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王位继承人的选定。

商汤长子太丁早逝,未能继承王位,按照祖制,王位依次传给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外丙在位三年病逝,仲壬继位四年后亦亡,短短七年间商朝三易君主,朝堂内外人心浮动。此时,唯一具备继承资格的便是太丁之子、商汤的嫡长孙——太甲。这位背负着王朝延续使命的年轻贵族,在四朝元老伊尹的拥立下登上王位,却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段从昏庸到贤明的传奇蜕变史。

太甲的人生轨迹与商朝早期的兴衰紧密交织。他的继位标志着商初权力传承从"兄终弟及"向"父死子继"的重要转折,而他在位期间的统治波动,则考验着新生王朝的制度韧性。从《尚书·太甲》的训诫文字到殷墟甲骨的祭祀记录,从《史记》的正统叙述到《竹书纪年》的争议记载,太甲的故事被层层史料包裹,既承载着古人对"明君之治"的理想期许,也折射出早期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第一章王位交替:伊尹辅政与太甲继位

1.1商初权力真空与继位难题

仲壬病逝的消息传遍亳城时,正值孟春时节,却未能给商朝朝堂带来丝毫生机。连续三位君主的短暂统治,让刚刚稳定的政局再次陷入动荡。贵族阶层围绕王位继承展开隐秘角力:部分旁支贵族主张拥立成年宗室,以规避幼主执政的风险;而以伊尹为首的元老集团则坚持遵循宗法制度,拥立商汤嫡长孙太甲。

这场争议的核心人物伊尹,此时已年过七旬。这位出身有莘国奴隶的政治家,凭借"以鼎调羹"的治国智慧辅佐商汤灭夏,历任成汤、外丙、仲壬三朝辅政,被尊为"阿衡"(相当于后世丞相)。在伊尹看来,拥立太甲不仅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潜在原则,更能延续商汤的正统血脉,巩固王朝根基。他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汤王肇基天命,今其孙在,天之所命,不可违也。"最终,贵族集团妥协,同意拥立太甲继位。

此时的太甲年仅十九岁,虽自幼接受王室教育,熟悉祭祀礼仪与典章制度,但缺乏实际政治经验。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太甲继位之初,伊尹便以"师保"身份总揽朝政,"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通过三篇训诫文献为新君划定执政准则。《伊训》追溯商汤创业历程,强调"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肆命》明确君臣权责,规范官员行为准则;《徂后》则详解商汤制定的法律制度,警示太甲"毋越厥命,以自覆也"。

1.2继位大典与权力格局

太甲的继位大典在亳城的宗庙举行,遵循商汤确立的礼仪规范:先由伊尹捧着象征王权的玄圭,向诸侯宣读《太甲即位诰》,宣告"奉汤之命,立太丁之子至为帝,代天牧民";随后太甲祭拜列祖列宗,接受诸侯朝贺,正式登上王位。这场大典不仅是权力交接的仪式,更是伊尹向天下展示辅政合法性的政治宣言。

继位后的权力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二元结构":太甲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祭祀权与最终决策权;伊尹则以辅政大臣身份,主管行政、军事与司法事务。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有商初制度不完善的因素,也与伊尹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据甲骨卜辞记载,伊尹在商朝政治生活中享有极高声望,甚至被后世商王与商汤一同祭祀,"大乙(商汤)与伊尹并祀,其牢用百羌",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为了帮助太甲熟悉政务,伊尹建立了"随朝听政"制度:每日清晨带领太甲处理奏章,讲解政策制定逻辑;午后巡视都城与郊野,实地考察农业生产与民生状况;晚间则讲授《汤诰》中的治国思想,剖析夏桀亡国的历史教训。在伊尹的悉心指导下,太甲继位初期表现尚可,"元年,诸侯来朝,贡方物;二年,修汤之政,民稍安",朝堂上下对这位年轻君主抱有期待。

然而,潜藏的矛盾并未消除。太甲虽表面听从伊尹教导,内心却对这位"奴隶出身"的辅政大臣心存芥蒂。在他看来,伊尹的严苛管束剥夺了君主的自由,而贵族阶层对伊尹的敬畏,更让他产生了权力被架空的错觉。这种心理失衡,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二章初登大宝:从循规蹈矩到荒淫失德

2.1执政初期的短暂清明

太甲继位后的前两年,在伊尹的约束下,始终恪守商汤旧制,推行一系列稳定政局的措施。政治上,延续"任人唯贤"政策,重用商汤时期的老臣,同时吸纳地方贵族中的贤才入朝,避免了权力断层;经济上,遵循《汤诰》中"勤力稼穑"的训示,下令减免受灾地区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祭祀上,严格按照礼制举行郊祀、祖祀等仪式,巩固"王权天授"的观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的典型举措,是太甲亲赴洛水流域巡视。当时洛水沿岸因上年洪涝导致农田受损,百姓流离失所。太甲在伊尹陪同下,深入灾区了解情况,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组织民力疏浚河道。据《竹书纪年》记载,此次巡视后,"洛水之民复业者三千余家,诸侯称其仁"。此外,太甲还采纳伊尹建议,与周边方国建立联盟,通过联姻、会盟等方式稳定边疆,"西至氐羌,东至淮夷,皆遣使朝贡"。

这些政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太甲的参与,但更多得益于伊尹的幕后策划。伊尹在给诸侯的书信中曾提到:"帝虽年少,能听吾言,故有此功。"这种"功归于君"的做法,既是维护君主权威的需要,也反映出伊尹的政治智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太甲逐渐对这种"傀儡式"的执政状态感到不满,尤其是在处理政务时,伊尹动辄以"汤之成法"相约束,让他日益烦躁。

2.2权力膨胀与心态蜕变

继位第三年,太甲年满二十二岁,自认已经具备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开始尝试摆脱伊尹的控制。他首先提出扩充后宫,选拔各地美女入宫,遭到伊尹反对:"汤王后宫不过三十人,以示节俭。帝今欲广后宫,非爱民之道也。"太甲虽暂时作罢,却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不久后,太甲借祭祀商汤之机,故意改变祭祀礼仪,减少祭品数量,打破了沿用多年的规制。掌管祭祀的官员劝阻时,他竟直言:"朕为天子,祭祀之礼,朕自定之,何用古制?"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祖制,更被视为对商汤的不敬。伊尹得知后,专程入宫劝谏,拿出《伊训》逐条讲解祭祀礼仪的重要性,太甲却不耐烦地打断:"阿衡老矣,何知今日之事?"

心态的蜕变很快体现在执政决策上。太甲不顾伊尹劝阻,强行增加诸侯国的贡赋额度,要求各诸侯"岁贡倍于往年,否则以不臣论处"。这一政策引发了诸多小方国的不满,其中邳国与姺国率先拒绝纳贡,太甲随即下令出兵征讨。由于准备不足,此次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不仅损兵折将,更动摇了商朝在东方的统治基础。

面对失败,太甲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将领作战不力,下令处死主将。伊尹得知后,冒死进谏:"夫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举。今帝以怒兴师,又以怒诛将,何以服众?"他列举夏桀"好战嗜杀而亡"的例子,劝诫太甲收敛心性。然而,此时的太甲已完全听不进逆耳忠言,反而认为伊尹有意挑战自己的权威,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2.3荒淫无道与朝政混乱

与伊尹决裂后,太甲彻底放纵自我,走上了荒淫失德的道路。他将政务交由亲信宦官处理,自己则终日在宫中饮酒作乐,甚至模仿夏桀的做法,在宫中设置酒池肉林,召集宫女宦官通宵宴饮。《史记·殷本纪》对这一时期的记载颇为尖锐:"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

为了满足奢靡生活的需求,太甲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调民力,修建新的宫殿。亳城周边的百姓被迫放下农具,前往工地服役,导致大量农田荒芜。有大臣进谏指出:"今农时将过,民不事耕,明年必饥。"太甲却回复:"朕为天子,建宫室以彰威仪,何惧饥馑?"他还加重了对平民的刑罚,稍有不满便处以重刑,导致"民怨沸腾,道路以目"。

朝政的混乱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首先是官僚体系瘫痪,伊尹的老部下纷纷托病辞官,而太甲提拔的亲信多为阿谀奉承之辈,缺乏实际执政能力,导致政令不通,冤案频发。其次是经济濒临崩溃,繁重的赋税与劳役让农民不堪重负,大量人口逃亡到未受商朝控制的方国,"亳都之民,十去其三"。最后是诸侯离心离德,除了少数几个大的诸侯国仍表面臣服外,多数小方国不再朝贡,甚至与商朝敌对势力勾结。

此时的伊尹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辅佐太甲,意味着坐视商汤基业毁于一旦;采取强硬措施,则可能背上"以下犯上"的骂名。他多次在宗庙中向商汤牌位哭诉:"臣受汤王重托,不能教好其孙,何面目见汤王于地下?"经过数月的深思熟虑,伊尹最终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挽救濒临崩溃的王朝。

第三章桐宫放逐:面壁思过与心性蜕变

3.1伊尹放太甲:惊天动地的政治决断

太甲继位第三年末,伊尹在亳城宗庙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全体贵族与大臣出席。会上,伊尹历数太甲的罪状:"废汤之法,擅改祭祀,加重赋税,滥兴土木,暴虐百姓,诸侯离心。夫夏桀之亡,亦由此也。今若不除,商之社稷将倾。"随后,他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太甲训》三篇,当众宣读,以商汤之名义宣布将太甲放逐至桐宫(今河南偃师或商丘,商汤陵墓所在地),令其反省过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决定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在"君权天授"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商代,臣子放逐君主堪称前所未有的举动。有贵族质疑:"伊尹此举,岂非篡逆?"伊尹当即回应:"臣非篡逆,乃行汤王之命也。待帝悔过,必迎回复位。"为了稳定政局,伊尹同时宣布自己"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代行君主职权。

关于"伊尹放太甲"的性质,历史上曾存在争议。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这种说法将伊尹描绘成篡位权臣,与《史记》的正统叙述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为《史记》的记载提供了佐证: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对伊尹的隆重祭祀,"伊尹岁,十牛""侑伊尹,二牢",且伊尹常与商汤一同受祭,若其为篡位者,绝不可能享受如此待遇。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政治附会,而伊尹放太甲实为商初挽救王朝危机的必要举措。

太甲被放逐时,态度极为傲慢,认为伊尹是"假汤之名,行专权之实"。当他被护送离开亳城时,竟对着伊尹喊道:"吾必归,必杀汝!"伊尹对此不为所动,只是派人告知守墓官:"善教帝以汤之故事,使其知民之疾苦。"

3.2桐宫岁月:在先祖阴影下的反思

桐宫并非奢华宫殿,而是商汤陵墓旁的一座低矮宫室,仅够日常居住与祭祀使用。商汤作为开国君主,陵墓却极为简朴,"封土不过数尺,无金银之饰,仅有石椁一具",这种节俭作风与太甲的奢靡形成了强烈对比。守墓官是一位跟随商汤多年的老臣,深知商汤创业之艰辛,按照伊尹的嘱托,开始对太甲进行系统的"教育改造"。

每日清晨,守墓官都会带领太甲祭拜商汤陵墓,讲述商汤的创业故事:"汤王当年居亳,与民同耕,食不兼味,衣不重彩。夏桀召汤入夏台,汤王仍心系百姓,出狱后即整兵伐桀,为民除害。"他还拿出商汤当年使用的农具、衣物等遗物,让太甲直观感受先祖的节俭之风。

白天,太甲被要求参与农田劳作,亲身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起初,太甲极力抗拒,"朕为天子,岂能与农夫同耕?"但守墓官态度坚决,"伊尹令曰:帝若不耕,不得食也。"无奈之下,太甲只得拿起耒耜,在田地里劳作。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大家汗流浃背,短短几日便体会到农民的不易。他曾问一位老农:"为何不逃?"老农答道:"汤王时,税轻役少,民愿耕;今帝征重税,民虽苦,仍盼帝能悔悟。"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太甲,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暴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夜晚,守墓官会让太甲研读伊尹撰写的《伊训》《肆命》等文献,以及《汤诰》中的经典语录。在昏暗的油灯下,太甲逐字阅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治,否德乱"等字句,再联想到白天劳作时所见的民生疾苦,内心开始产生愧疚。他在日记中写道:"汤王以仁得天下,朕以暴失天下,愧对先祖,愧对百姓。"

除了劳作与学习,太甲还经常与周边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失去儿子的老妇,其子因不堪劳役重负,累死在宫殿工地上。老妇的哭诉让太甲彻夜难眠,他终于明白,伊尹当初的劝谏并非出于专权,而是为了守护商汤留下的基业与百姓。

3.3三年磨洗:从顽劣君主到贤明种子

太甲在桐宫的三年,是其心性发生彻底蜕变的三年。这种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抗拒、动摇、反思、悔悟四个阶段。第一年,他对伊尹充满怨恨,常常在私下咒骂,对守墓官的教导也置若罔闻;第二年,随着对商汤事迹的深入了解和劳作的磨练,他的态度开始动摇,偶尔会主动询问政务情况;第三年,他已能主动参与劳作,甚至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据《尚书·太甲上》记载,太甲在桐宫期间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句话后来被孟子奉为至理名言,成为古人对"祸福自取"的经典诠释。太甲的悔悟并非停留在口头,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他主动整理商汤的事迹,编成小册子供自己随时阅读;他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种上庄稼,悉心照料,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还帮助守墓官修缮商汤陵墓,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祖的敬意。

伊尹虽然身在亳城,却始终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表现。他多次派人暗中观察,并听取守墓官的汇报。当得知太甲"晨起耕作,夜读汤训,遇民有难则助之"时,伊尹十分欣慰,对大臣们说:"汤王有灵,帝终可教也。"此时的商朝在伊尹的治理下,已逐渐恢复元气:他废除了太甲时期的苛政,减轻赋税,召回逃亡人口,与诸侯重新建立联系,"民渐安,诸侯复朝"。伊尹知道,是时候迎接太甲回归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桐宫三年的最后一个月,太甲在商汤陵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忏悔仪式。他身着粗布麻衣,跪在墓前,历数自己的过错:"朕即位以来,不遵汤法,暴虐百姓,致民流离,诸侯离心。今在桐宫三年,始知民之可贵,德之重要。愿以余生,践行汤王之政,以赎前罪。"仪式结束后,他等待着伊尹的决定,内心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沉迷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一则故事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诡盗之王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我们的日常琐事  诡诈师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天生禁区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火炕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不朽:重生镇万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