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历之缘起,天道昭彰
洪荒既分,三界初定,地球华夏先民始居于河岳之间,披草莱、辟榛莽,以鸟兽为邻,以草木为食。彼时昼夜交替不明,寒暑更迭无序,先民耕猎无凭,作息无据,常遭霜雪之厄、旱涝之苦——春日误耕则秋无收,冬日失藏则冬无食,此乃文明初生之困,亦为历法滥觞之由。
龙宇道尊居起源殿观地球衍化,见此情景,谓太一曰:“人族文脉当续,首在知时。天地有常,日月有度,若能循其轨迹,定其节律,华夏方可安耕稳食,文明方有根基。”太一应诺,遂携东皇钟临地球上空,驻于华夏先民部落之东的苍梧山巅。当是时,太一引混沌清气入双目,观日月轮转之迹,察星辰列宿之位,历三百六十日,始得天地运行之略。
一日黎明,太一化白须老者,持青铜观星盘至部落首领轩辕氏面前,指东方启明之星曰:“此星出,则昼将至;此星落,则夜将临。日月绕行地球一周,凡三百六十日,可分四季;四季之内,月有圆缺十二次,可分十二月。”轩辕氏率部落长老伏地而拜,求授观星定历之法。太一遂传“观象授时”之术,教先民辨北斗、识苍龙、察寒暑,华夏历法之基,自此而立。
玄空闻太一授法之事,遂离起源殿,亲赴华夏部落,居昆仑山下的历山之巅,以鸿蒙宗典籍中“洪荒古历”为参照,辅先民记录日月星辰之变,凡十有二年,始成此《历法篇》,记华夏初历之渊源、之形制、之功用,为后世文明留证。
第一章:观象授时——先民之智与天道之契
第一节昼与夜:日月为标,明暗为界
华夏先民初无“时”之概念,唯以“明”“暗”分昼夜——天有光,可耕可猎,是为“昼”;天无光,当眠当守,是为“夜”。然昼夜长短随季而变,夏日昼长则劳作久,冬日昼短则休憩多,先民凭体感辨之,常生误差。
玄空驻历山时,见部落少年“历童”每日黎明至河边汲水,暮时归营,遂问:“汝何以知黎明当起,暮时当归?”历童答曰:“东方有亮星(启明)出,河面上有金光,便起;西方有亮星(长庚)落,山影盖过营地,便归。”玄空叹曰:“此乃先民之民,以日月星辰为天然之钟。”
后玄空教历童以“立杆测影”之法:取三丈高梧桐木为杆,竖于营地中央,每日记录杆影最短之时(午时)与最长之时(子时)。历童率同伴日日记录,半载之后,始知:夏日午时杆影短,昼长;冬日午时杆影长,昼短。先民遂以“杆影长短”辨昼夜长短,作息渐趋精准——午时影最短,当歇晌;子时影最长,当深眠。
第二届月与季:圆缺为记,寒暑为分
太一授轩辕氏“月有圆缺十二次,为一年”之理,先民初时不解,唯见月有“盈”“亏”之变:初时月如钩(新月),渐至满如盘(满月),复又渐缺至无(晦月),此为一“月”。部落巫祝“月母”遂以绳结记月,每见新月出,便在麻绳上系一红结,积至十二结,恰见寒去暑来,草木枯荣一轮,此为一“年”。
然“十二月”与“寒暑”并非完全相合——有时十二结既满,寒气仍盛;有时十一节未满,暑气已至。玄空观之,知是因日月运行周期有差,遂教先民察“物候”辅之:见河边柳芽发,是为“春始”;见田间麦芒黄,是为“夏盛”;见山上枫叶红,是为“秋至”;见屋前雪盖顶,是为“冬来”。
先民遂以“星象”与“物候”合参:新月出时,若柳芽已发,便为“春月”(正月);新月出时,若麦芒已黄,便为“夏月”(四月);新月出时,若枫叶已红,便为“秋月”(七月);新月出时,若雪已盖顶,便为“冬月”(十月)。四季各分三月,十二月与四季始得相合,先民谓之“四时十二月”。
第三节星与节:北斗为指,列宿为标
太一曾谓轩辕氏:“北斗七星,形如斗勺,随季转动,可辨方位,可定时节。”先民初时难辨,玄空遂于每晚戌时(黄昏后),率长老至历山之巅,指北斗七星曰:“斗勺指向东方,柳芽发,是为春;指向南方,荷花开,是为夏;指向西方,桂子香,是为秋;指向北方,梅花开,是为冬。”
除北斗外,玄空又教先民识“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春日黎明,见苍龙七宿中的“角宿”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便知“春耕之时已到”;夏日黎明,见“心宿”(大火星)出现在东方,便知“夏耘之时已到”;秋日黎明,见“尾宿”西沉,便知“秋收之时已到”;冬日黎明,见“箕宿”隐没,便知“冬藏之时已到”。
部落中善观星者“星老”,遂每日黎明至山巅观星,若见角宿东升,便击石为号,呼先民下田耕;若见心宿东升,便敲木为鼓,促先民除草;若见尾宿西沉,便吹骨笛为令,召先民收粮;若见箕宿隐没,便燃篝火为信,告先民藏食。自此,华夏先民“耕、耘、收、藏”皆有定时,无复往日之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章:初历形制——从绳结到骨片,从模糊到精准
第一节绳历:结绳记时,简而实用
华夏初历之始,为“绳历”,以麻绳为载体,红结记月,黑结记日,白结记节(如春耕、秋收)。此法由部落巫祝月母首创,初时仅记“月”与“年”——每遇新月,系一红结;积十二红结,系一黑结(为“年”);遇春耕、秋收等大事,系一白结。
玄空驻部落时,见绳历仅记大略,难辨具体时日,遂建议月母:“每月之内,日有三十、二十九之异,可于红结之间系小绳,每小绳系十小结,记十日之数。”月母从之,遂成“绳历”新制:
-大绳一条,上系红结十二(代表十二月);
-每两红结之间,系小绳三条(代表三月一旬),每小绳系小结十枚(代表十日);
-遇节气(如春分、秋分),在对应小绳旁系白结一枚。
此法推行后,先民可凭绳历知“今夕是何月、何旬、何日”——如见大绳上第三红结旁,第二条小绳已系八枚小结,便知是“三月二旬八日”;见白结系于第六红结旁第一条小绳,便知“六月一旬有节气(夏至)”。绳历虽简,却是华夏首部可记“日”之历,为后世历法之雏形。
第二届骨历:刻痕为记,历久弥新
绳历虽实用,然麻绳易腐,经风雨则结绳松散,历数年便不可辨。部落中有善制骨器者“骨工”,见此情景,遂取鹿骨、牛骨为材,削成一尺长、二指宽的骨片,以石刀在骨片上刻痕记时,是为“骨历”。
玄空见骨历之制,甚为赞许,遂与骨工共定刻痕规则:
-骨片上端刻“年”痕:一道长刻痕,代表一年;
-年痕之下刻“月”痕:十二道中刻痕,每道代表一月,与年痕垂直相交;
-月痕之下刻“日”痕:每道月痕旁刻三十道短刻痕(小月刻二十九道),每道代表一日;
-节气之处,在对应日痕旁刻“△”形记号(如春分刻在三月六日痕旁,夏至刻在六月十六日痕旁)。
骨工依此规则,制骨历十二片,每片记一年之时,存于部落“历室”(由月母、星老共同看管)。每逢新月,月母便在对应骨片的月痕旁添刻日痕;每逢节气,星老便在日痕旁刻“△”记号。骨历可存数十年而不腐,先民得以回溯往年时日——如见三年前的骨片上,六月月痕旁仅有二十八道日痕,便知“那年六月为小月,仅二十八日”;见五年前的骨片上,九月三日痕旁有“△”,便知“那年九月三日为秋分”。
骨历的出现,使华夏历法从“易失”变为“可存”,从“模糊”变为“精准”,为后世文字历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历名:“华夏初历”之定,含先民之愿
当绳历、骨历相继推行,部落长老轩辕氏召集诸族首领,议历法之名。有长老言:“此历记华夏之地,助华夏之民,当名‘华夏历’。”有首领言:“此历乃太一神授、玄空先生助成,当名‘太一历’或‘鸿蒙历’。”
玄空闻之,对轩辕氏及诸首领曰:“历法者,当为万民所用,载万民之事,非一人一宗之私。此历始自华夏先民观象授时,成于万民实践摸索,虽有太一授法、吾之辅助,然核心在‘华夏之民’。且此历为华夏首部成体系之历,前无古人,当名‘华夏初历’,以记其开创之功。”
轩辕氏及诸首领皆然之,遂定历法名为“华夏初历”,并刻于历室门前的石碑上:“华夏初历,始自洪荒定界之年,太一授观星之法,玄空助形制之成,万民实践,历十二载而毕。记日月之转,辨寒暑之变,导耕猎之序,续文脉之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不朽:重生镇万界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沉迷 一则故事 我们的日常琐事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诡诈师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诡盗之王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天生禁区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火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