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宇立于起源殿之巅,指尖鸿蒙气流转,将目光透过三十三重天,落在地球华夏大地的核心区域。此时正是洪荒封神劫终了百年,三界秩序初定,修仙界宗门恪守“只助不扰”之约,幽冥轮回对华夏亡魂的照料渐成体系,而这片承载着洪荒人族文脉火种的土地,正悄然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写文明轨迹的变革——大部落联盟褪去松散的外衣,以城池为基、以礼制为骨,孕育出早期邦国的雏形。
一、盟会定邦:从“共主”到“邦君”的权力跃迁
黄河中游的陶唐谷地,晨雾还未散尽,便被一阵急促的骨笛声划破。来自周边八个大部落的首领,身着麻布缝制的兽纹衣,手持象征部落权柄的玉琮,沿着夯土铺设的道路走向谷地中央的议事坛。坛上早已立着一人,正是近十年威望最盛的有熊部落首领轩辕。他腰间悬挂着龙曦赠予的青铜短刃,刃身刻着简化的山川纹路,那是三年前龙曦随部落迁徙时,为表彰他带领族人驯服洪水所赠,如今已成他身份的象征。
“诸位首领,”轩辕的声音沉稳如谷中巨石,目光扫过坛下众人,“去年冬寒,北方蚩尤部落南下夺粮,若不是我们八族合力,怕是早已让他们破了防线。可如今,分散的部落就像散沙,遇灾难难互助,遇外敌难同心,这样下去,华夏文脉如何延续?”
话音刚落,来自东夷部落的皋陶便上前一步,手中骨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画符号——那是玄空弟子去年传授的“记事符”,如今已在各大部落流传。“轩辕首领所言极是!我东夷部落去年治陶时,需从有虞部落借高岭土,却因没有定规,往返交涉三月才成。若能有一个统一的号令,何至于此?”
这场盟会从晨光微熹持续到暮色沉沉,争论与共识在篝火的明灭中交替。有人担忧部落自主权被削弱,有人顾虑赋税分配不均,直到轩辕取出玄空托龙曦转赠的《地球华夏邦国初论》残卷——那是玄空走访地球时,依据洪荒龙汉时期部落联盟向古国过渡的史料所着,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以城为守、以职为分、以法为绳”的核心要义。当众人看到残卷中“邦国兴,则文脉兴”的字句时,所有疑虑终化为共识。
三日后,陶唐谷地的祭天台上,轩辕手捧玄空赠予的“定邦玉圭”,在日月星辰的见证下,接受八族首领的跪拜。玉圭上刻着的“华夏共主”四字,并非以往部落联盟“轮值共主”的临时权柄,而是赋予了他统辖各部落土地、人口的固定权力。至此,“华夏邦国”的名号正式确立,轩辕也从“部落共主”蜕变为首位“邦君”,而曾经各自为政的大部落,则成为邦国下辖的“方国”,首领需向邦君纳贡、出兵,却仍保留部分内部治理权——这种“统而不治”的过渡形态,恰是早期国家从部落联盟中脱胎的鲜明印记。
邦国确立的次月,轩辕便下令在陶唐谷地中心修建城池。族人用夯土筑墙,墙高两丈,周长三里,墙外挖掘宽一丈的壕沟,引入黄河支流作为护城河。城池中央是邦君的宫殿,虽仍是半地穴式建筑,却比普通部落的房屋大出三倍,殿内设有议事厅与祭神台;宫殿两侧是各部落首领的居所,外围则是平民的聚落与手工业作坊。当第一块夯土砖嵌入城墙时,龙曦正隐于云端,看着下方忙碌的族人,指尖悄然凝聚一缕灵气,融入城墙地基——这缕灵气虽不足以抵挡天灾,却能让夯土更紧实,让这座华夏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在岁月中多几分稳固。她想起龙宇曾说的“邦国之基在城,城之基在人”,嘴角不禁露出笑意。
二、官职建制:从“血亲共治”到“职能分设”的秩序构建
城池落成那日,轩辕在宫殿议事厅召开了首次邦国会议,议题只有一个:设官职、分权责。此前部落联盟时期,权力多集中在部落首领及其血亲手中,遇事全凭首领商议,无固定分工,往往遇事手忙脚乱。如今邦国疆域扩大,人口增至数万,若仍沿用旧制,恐难支撑日常治理。
“我提议设‘司空’一职,专管农耕与水利。”有虞部落首领伯益率先开口,他曾带领族人疏通河道,让部落农田增产三成,“去年我们八族合力治河,却因没人统一调度,浪费了不少人力。有了司空,春耕时能统筹引水,汛期能提前筑堤,族人才能安心耕种。”
轩辕点头称是,目光转向皋陶:“皋陶兄精通记事符,又善断是非,我想设‘司徒’一职,掌人口登记与教化,如何?”
皋陶闻言,双手作揖:“愿担此任!如今各部落人口流动频繁,若不登记在册,赋税、征兵都无依据。我还可将玄空先生传的‘礼法’编成歌谣,教族人知晓善恶,减少争斗。”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日,最终确定了五大核心官职,构成了华夏早期邦国的行政骨架。除了司空、司徒,还设“司马”掌军事,由曾带领联军击败蚩尤部落的高阳部落首领祝融担任,负责训练士兵、守卫边境;设“司寇”掌刑罚,由公正严明的少昊部落首领玄冥(此为部落首领名,非起源殿玄冥)担任,处理部落间的纠纷与内部犯罪;设“宗伯”掌祭祀,由轩辕的弟弟青阳担任,负责祭天、祭祖与庆典仪式——这五大官职,分别对应“民生、教化、军事、司法、礼制”,虽仍以部落首领为任职主体,却已打破“血亲垄断权力”的旧俗,转向“依能任职”的新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官职既定,权责划分便成了关键。轩辕命皋陶将各官职的职责刻在青铜鼎上,置于议事厅中央,名为“职鼎”。鼎上刻着:“司空需巡田三月一报,遇旱涝需七日内向邦君奏报;司徒需每岁登记人口,新生儿刻名于玉版,死者除名;司马需备兵千人,边境遇袭需三日内出兵……”这些条款虽简陋,却首次以“器物铭文”的形式明确了官职的责任与权力边界,避免了以往“遇事推诿”的弊端。
一日,司空伯益巡查南部农田时,发现黄河支流因泥沙淤积导致水流改道,若不及时疏通,春耕时下游三百亩农田恐无水灌溉。他当即召集附近方国的族人,带着耒耜、石铲前往治河,同时派信使骑着快马向邦君奏报。信使抵达城池时,轩辕正在与司马祝融商议边境防御,见伯益的奏报,当即下令调拨东部方国的粮食,作为治河族人的口粮。三日后,河道疏通完毕,下游农田如期灌溉,伯益带着治河的族人返回城池时,轩辕亲自在城门口迎接,将一块刻有“勤民”二字的玉牌赠予他——这是邦国首次对官员的功绩进行表彰,也让“尽职尽责”的观念在官员中扎根。
而司徒皋陶则忙着推行“人口登记制”。他带着弟子走遍各地方国,用玄空传授的“象形符号”记录族人的姓名、年龄、所属部落,再将这些符号刻在玉版上,汇总于城池的“户籍府”。遇到不识字的部落长老,他便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这是你的名字,刻在玉版上,日后部落分粮、征兵,便不会遗漏;这是你家中孩童的名字,等他长大,邦国会教他耕种、制陶,为华夏出力。”半年后,户籍府的玉版已堆满了三间屋子,共登记人口四万三千余,这是华夏历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人口记录,为后续赋税、兵役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官职体系的运转,也离不开“俸禄”的支撑。早期邦国并无货币,轩辕便规定官员按职位高低,每年从邦国仓库中领取粮食与布匹:邦君每年领粮千石、布百匹;司空、司马等核心官员领粮五百石、布五十匹;基层办事人员领粮百石、布十匹。这一“实物俸禄制”虽简单,却让官员无需再依赖部落供养,能够专注于邦国事务,也让“为邦国任职”从“义务”转向“有酬”,进一步强化了官职的稳定性。
三、刑罚初创:从“私斗复仇”到“公法断案”的规则觉醒
邦国建立的第三年,一场纠纷打破了陶唐谷地的平静。北部方国的两个部落因争夺一片肥沃的林地,爆发了私斗,双方各有伤亡,甚至有人放火烧了对方的聚落。消息传到城池时,轩辕正在与司寇玄冥商议边境治安,听闻此事,当即拍案而起:“以往部落私斗,多是各部落自行解决,结果仇怨越积越深。如今已成邦国,岂能再容这种混乱?”
玄冥当即请命前往处理,他带着两名助手,骑着龙曦赠予的“迅足兽”——那是帝俊驯化的星兽后代,体型似鹿,奔跑速度远超普通马匹——一日便抵达事发地。此时两个部落的族人仍在林地边缘对峙,手中握着石斧、木矛,眼中满是敌意。玄冥跳下兽背,高举手中刻有“司寇”二字的木牌,大声道:“邦君有令,私斗者皆停手!此事由司寇断案,若再动手,便是违抗邦国律法!”
木牌上的“司寇”二字,是皋陶特意设计的符号,各部落族人早已熟知其代表的权力。听到玄冥的话,对峙的族人纷纷放下武器,退到两侧。玄冥先是查看了伤亡情况,又分别召见两个部落的长老,询问纠纷的起因。原来,这片林地是去年冬季新发现的,林中不仅有丰富的猎物,还有适合制陶的黏土,两个部落都想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地,几番交涉无果后,便动了手。
“林地乃邦国所有,非某一部落私有。”玄冥听完陈述,当众宣布判决,“今将林地分为两半,两部落各用一半,不得再争夺;纵火者需赔偿对方三十石粮食,受伤者由邦国仓库拨付药材医治;若日后再因领地私斗,首领罚粮百石,主事者杖责二十。”
判决一出,两个部落的长老虽有不甘,却也无人敢反驳——此前部落私斗,往往是“胜者占地,败者认栽”,如今司寇以“邦国公法”断案,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让人心服口服。纵火的族人当场交出粮食,受伤的族人也在次日收到了邦国送来的草药。此事过后,玄冥将判决结果刻在石版上,立于林地边缘,名为“禁斗石”,警示后人不得再私斗。
这起纠纷的处理,让轩辕意识到“刑罚”对邦国稳定的重要性。他召集皋陶、玄冥等官员,在议事厅召开“定法会”,决定参照洪荒时期的“巫妖律”与修仙界的“宗门规”,结合华夏部落的习俗,制定邦国首部成文刑罚。
“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皋陶率先提出核心条款,他认为这是维护秩序的根本,“若有人故意杀人,无论缘由,皆需处死;若伤人,需根据伤势轻重,赔偿粮食、布匹或为伤者劳作,直至伤者痊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冥则补充道:“盗窃者,盗何物便倍偿何物;若盗邦国仓库之物,加倍惩罚。还有,违抗邦君命令、不纳贡者,需罚没半年俸禄,屡教不改者,削去部落首领之位。”
经过半月的商议,最终形成了包含二十三条条款的《华夏邦国初律》,内容涵盖杀人、伤人、盗窃、抗命、私斗等常见罪行,惩罚方式则以“死刑、杖责、赔偿、削权”为主,既保留了部落时期的“同态复仇”痕迹,又融入了“公法惩处”的理念。轩辕命人将《初律》刻在十块巨大的石碑上,立于城池四门与议事厅前,让所有族人都能知晓律法内容——这是华夏历史上首次将“刑罚”从“部落习惯”上升为“邦国公法”,标志着“以法治国”的萌芽。
《初律》推行的第一个月,便有一名部落首领因未按时向邦国纳贡,被玄冥传唤至城池。该首领辩称“今年部落歉收,无粮可纳”,玄冥却拿出司徒皋陶登记的户籍与土地记录,证明其部落尚有存粮。最终,按照《初律》,该首领被削去“方国首领”之位,由部落内贤能者接任,同时罚粮五十石。此事传遍各地方国,让所有首领都意识到,邦国律法并非虚设,即便是部落首领,也需遵守。
而在民间,律法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以往族人因口角之争便会动手,如今遇到纠纷,都会主动找司寇的下属“理官”断案;以往盗窃事件频发,如今因“倍偿”的惩罚,盗窃者大幅减少。皋陶在巡查时,曾见两个孩童因争夺一块陶土争执,其中一个孩童说:“我们去找理官评理,不能打架,不然会被杖责的。”这一幕让皋陶感慨不已,他在给玄空的书信中写道:“律法既立,民心渐稳,华夏之序,可期矣。”
四、礼制辅政:从“自然崇拜”到“邦国祭祀”的文化凝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天生禁区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我们的日常琐事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一则故事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沉迷 不朽:重生镇万界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火炕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诡盗之王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诡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