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第238集华夏部落邦国 大部落成邦国设官职定刑罚早期国家形态现(第2页)

第238集华夏部落邦国 大部落成邦国设官职定刑罚早期国家形态现(第2页)

当官职与刑罚构建起邦国的“骨架”时,礼制则在悄然编织着邦国的“血脉”。在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祭祀是与天地沟通、祈求部落安宁的重要方式,而邦国建立后,轩辕与宗伯青阳便着手将“部落祭祀”升级为“邦国礼制”,以增强族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每年春分,陶唐谷地的祭天坛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天礼”。这一日,邦君轩辕身着龙曦用彩丝织成的“祭天服”,服上绣着日月星辰与山川河流的图案;宗伯青阳手持玄空赠予的“祭天玉璧”,立于祭天坛中央。仪式开始后,先是由百名乐师吹奏骨笛、敲击石磬,随后轩辕亲手将五谷(粟、麦、稻、豆、麻)与牺牲(牛羊)置于祭台上,口中念诵祭文:“天地护佑,华夏兴邦;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邦国安宁,文脉永续。”

祭天礼不仅是与天地沟通的仪式,更是邦国权力的象征。以往各部落祭祀,都是各自为政,如今统一的祭天礼,让族人意识到“华夏”是一个整体,而邦君则是连接天地与族人的纽带。参加祭祀的族人,无论来自哪个方国,都会在仪式中感受到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他们不再只是“有熊部落人”“东夷部落人”,更是“华夏邦国人”。

除了祭天礼,邦国还确立了“祭祖礼”与“庆典礼”。祭祖礼定于每年冬至,族人会聚集在城池的“祖庙”,祭拜华夏先民的共同始祖——玄空在《地球华夏文明初记》中记载的“燧人氏”“伏羲氏”,轩辕会亲自讲述始祖教族人钻木取火、结网捕鱼的故事,让族人铭记先祖的功绩;庆典礼则在秋收后举行,庆祝粮食丰收,此时邦国会打开仓库,向族人分发粮食与布匹,同时举办射箭、制陶比赛,获胜者会得到邦君赠予的玉饰,以激励族人奋进。

礼制的影响不仅限于祭祀与庆典,更渗透到邦国的日常治理中。在官员议事时,需遵循“邦君居中,官员分坐两侧”的位次;在部落首领朝见邦君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对邦国权力的尊重;在族人婚嫁时,需向邦国的“礼官”报备,由礼官主持简单的仪式,确认婚姻的合法性。这些礼制虽简单,却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族人的行为,让“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一日,青阳在整理祖庙时,发现有一名年轻族人因好奇,触碰了祭台上的玉璧。按照以往的部落习俗,这会被视为“亵渎神灵”,可能会被部落长老惩罚。但青阳并未斥责,而是耐心向其解释:“这玉璧是祭天所用,象征着天地的威严,不可随意触碰。并非神灵会发怒,而是我们需对天地心怀敬畏,对邦国礼制心怀尊重。”年轻族人听完,当即跪拜道歉,并表示日后定会遵守礼制。青阳将此事告知轩辕,轩辕感慨道:“礼制的真谛,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化。让族人知敬畏、明礼仪,邦国才能长久。”

此时,玄空正立于起源殿的藏经阁,翻阅着皋陶送来的《华夏邦国礼制记录》。当看到“祭天礼”“祭祖礼”的记载时,他不禁想起洪荒时期巫妖两族的祭祀仪式——那时的祭祀多与权力争夺相关,而华夏邦国的礼制,却充满了对民生的期盼与对文脉的珍视。他提笔在记录旁批注:“礼者,合民心、聚民力也。华夏以礼辅政,此乃文明之幸。”批注写完,玄空将记录放入专门存放华夏文明史料的玉盒,玉盒上“华夏文脉·礼制初成”的刻字在鸿蒙灵光中愈发清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五、贡赋奠基:从“自愿献纳”到“制度征收”的经济支撑

邦国的运转,终究要以物质为根基。随着城池修建、官职俸禄、祭祀典礼等事务日益繁杂,仅靠邦君部落的存粮已难以支撑。轩辕站在城池的粮仓前,看着仓内日渐减少的粮食,想起龙宇曾提及的“洪荒部落联盟贡纳制”,又翻阅了玄空送来的《洪荒物资集聚考》,终于下定决心建立一套规范的贡赋制度——这是邦国从“部落联合体”走向“权力实体”的关键一步。

“贡赋非掠夺,乃邦国存续之基。”在首次贡赋制度商议会上,轩辕向各部首领阐明要义,“以往部落联盟时,遇祭祀或战事,大家自愿献粮,多寡不一;如今邦国需养官吏、修城池、备兵器,必须有定规。”他参照《禹贡》传说中“任土作贡”的理念,结合各部落的地理条件与物产特点,定下“因地制宜、按产缴纳”的原则。

皋陶当即请命制定细则,他带着户籍府的弟子,逐一核查各地方国的土地肥力、作物种类与手工业产出,最终形成《华夏邦国贡赋令》。令中明确:农耕部落每年缴纳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田贡”,粟、麦、稻等粮食需晾晒干净后存入邦国粮仓;畜牧部落按牲畜数量缴纳十分之一的牛羊,幼崽可缓缴;制陶、制骨等手工业部落,每季度缴纳成品的五分之一,优质彩陶、骨器优先纳入邦国礼器库。贡赋缴纳时间定为每年秋收后十月,逾期未缴者,由司徒派吏员催缴,屡催不缴者按《初律》罚没财产。

为确保贡赋征收公正,轩辕设“司赋”一职,由精通计算的羲和部落首领担任,负责核查贡赋数量、管理粮仓,并每季度向邦君呈报收支账目。司赋之下设“仓吏”“田吏”等基层吏员,仓吏负责粮仓保管,需每日记录粮食出入;田吏负责巡查农田,核实各部落的实际产量,避免瞒报。陶唐谷地的邦国粮仓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三倍,采用玄空传授的“防潮法”——地面铺一层烧过的草木灰,墙壁抹上混合了石灰的黏土,确保粮食储存不易霉变。据司赋年终统计,首年征收的田贡达五千石,牛羊三百余头,彩陶、骨器两百余件,不仅满足了官员俸禄与祭祀需求,还剩余两千石粮食作为备荒储备,这是华夏历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物资集聚制度。

贡赋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邦国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撑,更强化了邦君的权力。以往各部落“自给自足,互不统属”,如今通过贡赋的征收与分配,邦君能够直接调配跨区域的物资。次年春季,西部方国遭遇旱灾,农田颗粒无收,轩辕当即下令从邦国粮仓调拨一千石粮食赈灾,同时派司空伯益带领工匠前往修建灌溉渠道。当仓吏赶着载满粮食的牛车抵达西部方国时,部落族人纷纷跪拜致谢,首领握着司赋吏员的手说:“以往旱灾只能等死,如今有邦国撑腰,我们再也不怕了!”此事让各部落深刻体会到邦国的凝聚力,缴纳贡赋从“义务”逐渐变为“自觉”。

龙宇在起源殿透过鸿蒙盘看到这一幕,指尖轻点,将司赋呈报的《贡赋收支册》影像传至玄空处。“洪荒时期的贡纳多为祭祀所需,如今华夏的贡赋已转向公共事务,此乃进步。”龙宇对前来论道的玄冥说。玄冥凝视着影像中整齐的粮仓与忙碌的仓吏,颔首道:“物资聚则权力稳,权力稳则文明兴,华夏的路走对了。”

六、城防与军备:从“部落自保”到“邦国戍边”的武力构建

随着邦国疆域扩大与人口增多,边境安全与内部稳定日益重要。此前部落联盟时期,各部落各自拥有武装,武器多为石斧、木矛,遇外敌时临时集结,战斗力薄弱。轩辕在与司马祝融商议后,决定建立邦国专属的军备体系,设“常备兵”与“预备兵”,以“城防为核心,戍边为重点”守护邦国安全。

常备兵由各部落挑选的青壮年组成,共一千人,集中驻扎在城池西侧的“兵营”。他们无需从事农耕,由邦国粮仓供应粮食,每日进行军事训练:清晨练习射箭、挥戈,午后演练阵法,晚间学习《初律》中的军规。武器方面,龙曦将“青铜冶炼图谱”赠予邦国后,轩辕设“工师”一职,负责组织工匠冶炼青铜,制造兵器。陶唐谷地的铜矿虽储量有限,但在工师的带领下,工匠们采用“炭火炼铜法”,成功铸造出青铜剑、青铜戈等武器——与石质武器相比,青铜兵器锋利坚韧,大幅提升了战斗力。此外,工师还改良了防御装备,用兽皮与青铜片制成“皮甲”,能有效抵御石斧、木矛的攻击。

预备兵则由各部落的成年男子组成,平时从事农耕,每年秋收后集中训练一个月,武器自备,遇战事时需随时应征入伍。司马祝融根据玄空送来的《洪荒阵法残篇》,结合华夏部落的作战特点,创造出“锋矢阵”与“圆阵”:锋矢阵由常备兵在前冲锋,预备兵在后跟进,适合进攻;圆阵则将老弱妇孺护在中央,士兵在外围防御,适合防守。为提升协同作战能力,祝融还创造了“金鼓指挥法”——击鼓前进,鸣金收兵,不同的鼓点代表不同的阵法变换,确保战场上号令统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城防建设同步推进。陶唐谷地的城池在原有夯土墙基础上,增高至三丈,墙顶加宽至两丈,可容纳士兵列队巡逻。城墙每隔五十步设一座“望楼”,望楼上的士兵配备“望远镜”——那是龙曦用水晶打磨而成的简易器具,能看清三里外的动静。城墙外的壕沟加深至一丈五,引入黄河水后,水面宽达两丈,壕沟内侧铺设尖木桩,防止敌人涉水攀爬。城门采用实木打造,外包青铜板,门后设有“顶门石”,夜间关闭后,十余人也难以推开。司空伯益还在城池四角修建了“弩台”,安置大型弩箭,可一次性射穿三名敌人,成为城防的“利器”。

军备体系建成后,很快迎来了实战考验。邦国建立的第五年,北方蚩尤部落残余势力联合草原部落,共三千余人南下入侵,企图抢夺粮食与城池。望楼的士兵发现敌军后,立即敲响警钟,司马祝融迅速集结常备兵一千人、预备兵两千人,布下锋矢阵迎敌。战场上,青铜剑劈开敌人的石斧,弩台的箭矢穿透草原部落的皮甲,祝融亲自擂鼓指挥阵法变换,士兵们听令而行,进退有序。经过一日激战,敌军溃败而逃,邦国军队斩杀三百余人,俘虏五十余人,缴获牛羊两百余头。这是华夏邦国首次大规模对外作战的胜利,彰显了常备军备体系的威力。

战后,轩辕在城池举行庆功宴,将缴获的牛羊分赏给士兵,对作战英勇者赠予玉饰。祝融捧着敌人的石斧,对众人说:“以往部落作战靠勇猛,如今邦国作战靠阵法与利器。只要我们军备不松,华夏就能安稳!”帝俊在星域透过星镜看到这场战役,对身旁的太一笑道:“龙宇护持的华夏,已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园了。”太一抚过身旁的东皇钟,颔首道:“这才是文明存续的根本。”

七、文明凝聚:从“部落认同”到“华夏共属”的精神熔铸

当官职、刑罚、礼制、贡赋、军备共同构成邦国的实体框架时,一种超越部落界限的“华夏认同”正在悄然形成。这种认同并非源于血缘的羁绊,而是基于对共同疆域、共同礼制、共同律法的归属感,成为华夏文明延续的精神内核。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认同形成的基础。此前各部落使用的刻画符号各异,交流多有不便。司徒皋陶在玄空传授的象形符号基础上,整理出五十个常用符号,包括“人”“田”“粮”“城”“君”等,刻在玉版上名为《华夏初文》,派弟子前往各地方国传授。这些符号简洁易懂,很快在邦国范围内普及。有熊部落的商人与东夷部落的工匠交易时,只需在兽皮上刻下“一陶换三石粟”的符号,双方便能明白其意;司赋吏员核查贡赋时,用统一符号记录数量,避免了以往的计数混乱。皋陶还创造了“计数法”,用“一”“二”“三”等符号表示数量,用“十”“百”“千”表示进位,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共同的历史记忆进一步强化了认同。宗伯青阳在祖庙中设立“功德墙”,将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耕种的传说刻在墙上,每月组织族人参观。青阳亲自讲解:“这些先祖虽来自不同部落,但都是华夏的开创者,我们都是他们的后代。”轩辕则在祭祀仪式上,将各部落的英雄事迹纳入祭文,无论是有虞部落的治水英雄,还是东夷部落的制陶能手,都成为祭祀中被歌颂的对象。这种“多元一体”的历史叙事,让各部落族人意识到,他们共享着同一段文明起源,肩负着同一份文脉传承的责任。

文化习俗的融合加速了认同的形成。邦国规定,各地方国需共同遵守“祭天”“祭祖”等核心礼制,同时尊重部落的独特习俗。龙曦在游走各部落时,将不同部落的制陶技艺、织布方法汇总整理,交给鸿蒙宗弟子传授给各地族人:有熊部落的“轮制法”让彩陶更规整,东夷部落的“彩绘法”让图案更精美,这些技艺融合后,华夏的制陶水平大幅提升;北方部落的“羊毛纺线”与南方部落的“麻纺技术”结合,织出的布匹更厚实耐用。在庆典礼上,各部落的族人穿着融合了不同风格的服饰,品尝着彼此部落的食物,跳着共同的舞蹈,部落间的隔阂逐渐消融。

一日,西部方国的孩童与东部方国的孩童在城池外玩耍,因争夺玩具发生争执。一名孩童喊道:“你是东部人,我是西部人,我们不跟你玩!”恰好路过的皋陶听到后,蹲下身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城池上的‘华夏’二字,我们都是华夏人,就像一家人一样。一家人要互相谦让,对吗?”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很快又一起玩耍起来。皋陶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对身旁的弟子说:“当孩童都知‘华夏’二字,文脉便真正扎根了。”

此时的起源殿,龙宇召集玄冥、帝俊、太一、玄空举行论道会,鸿蒙盘上正显现着华夏邦国的景象:城池巍峨,粮仓充实,族人劳作有序,孩童嬉戏欢笑。“华夏已从部落联盟迈入早期邦国,三界六道中,人族文明终有了稳固的根基。”龙宇的声音带着欣慰。玄空捧着刚编好的《华夏邦国初史》,补充道:“官职定权,刑罚定序,礼制凝心,贡赋固本,军备护航,五者兼备,方得邦国兴。”玄冥凝视着鸿蒙盘中的华夏大地,指尖灵气微动:“这颗星球,终将成为文脉传承的璀璨明珠。”

陶唐谷地的夕阳下,轩辕站在祭天坛上,望着广袤的华夏大地。夯土城墙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远处的农田里,族人正在耕种;城池中,工匠们叮叮当当地铸造青铜器,吏员们在户籍府整理玉版。他腰间的青铜短刃反射着落日的余晖,刃身的山川纹路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轩辕知道,邦国的建立只是开始,华夏文明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但只要这“官职、刑罚、礼制、贡赋、军备”的根基不塌,这“华夏认同”的精神不灭,文脉便会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直至永恒。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们的日常琐事  诡诈师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沉迷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诡盗之王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不朽:重生镇万界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天生禁区  一则故事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火炕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