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雷音寺,金莲铺地,佛光万道。
如来佛祖端坐在九品莲台之上,金身映照着殿内三千诸佛、五百阿罗汉,宝相庄严,梵音缭绕。自玄奘师徒携真经归大唐已逾三月,长安城内译经院初立,玄奘率数位高僧日夜钻研,却因梵汉语言隔阂、经文奥义晦涩,进度滞涩。这一日,如来于莲台之上垂目推演,见东土佛法根基初萌,却缺得力高僧襄助,遂开口道:“诸位尊者,玄奘携真经返东土,乃佛法东传之关键一步。然东土之人久沐儒道之风,于梵文经典隔阂甚深,玄奘虽慧根深厚,孤身译经、传法,难抵岁月漫长、奥义繁复。今需遣得力之人赴大唐,助其译经、广布佛法,稳固东土法脉。”
话音落下,殿内诸佛颔首。燃灯古佛从左侧莲台起身,白眉垂胸,声音苍老却蕴含力量:“佛祖所言极是。东土乃人皇聚居之地,文明昌盛,却也执念深重。需遣既通梵汉语言、深谙佛法奥义,又能兼容东土习俗之人前往,方能事半功倍。”
如来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殿中众僧,最终落在两位高僧身上。一位是般若波罗蜜多尊者,此人自幼精通梵、汉、西域数种语言,曾于雪山修行三千年,深得《金刚经》《心经》奥义,性情温和,善于化繁为简;另一位是迦叶尊者的弟子摩诃衍,曾随迦叶游历四方,见多识广,擅长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尤擅以通俗比喻阐释深奥佛理,且曾于东土边境游历半载,略通中原习俗。
“般若波罗蜜多尊者,摩诃衍,”如来开口,声音传遍大殿,“今命你二人率十位精通经律论的比丘,携灵山藏经阁所藏梵文孤本、译经图谱,赴长安相助玄奘。般若尊者主理译经之事,勘校经文、统一译法;摩诃衍主理传法之事,协助玄奘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切记,东土有自身道统,不可强求,当以‘兼容并蓄、循序渐进’为要,引众生自愿向善,方是佛法东传之本。”
二人闻言,躬身行礼:“弟子遵佛祖法旨,定不负所托。”
如来又道:“另有三事需谨记。其一,尊重东土皇权,玄奘乃太宗御弟,你等赴长安后,需先入皇宫面圣,禀明来意,获其支持,方能畅行无阻;其二,译经当求‘信达雅’,不可拘泥梵文句式,需贴合东土语言习惯,使众生易懂;其三,传法不可排斥儒道,佛法讲‘众生平等’,儒道讲‘修身齐家’,异曲同工,当求同存异,共护东土安宁。”
“弟子谨记佛祖教诲。”二人再次躬身。
当日午后,般若波罗蜜多尊者与摩诃衍收拾行装,率十位比丘,携百余卷梵文孤本、译经用的贝叶、笔墨,以及灵山特制的“镇经宝珠”——此宝珠能避邪祟、护经文不遭损毁,从灵山出发,驾祥云向东土而去。
祥云之上,摩诃衍望着下方连绵的山川河流,对般若尊者道:“尊者,东土与西天迥异,语言、习俗、信仰皆不同,此次前往,怕是多有波折。”
般若尊者手持一串菩提子念珠,缓缓转动,目光平和:“佛法东传,本就是逆天而行的伟业,波折在所难免。佛祖已有明示,兼容并蓄、循序渐进。我等只需坚守本心,以佛法之慈悲、奥义之精深,引众生自愿皈依,便无不可为之事。你曾游历东土边境,可知中原百姓最看重何事?”
摩诃衍思索片刻,道:“中原百姓重礼仪、敬皇权、盼安宁。寻常人家所求不过丰衣足食、家人平安,对深奥佛理未必感兴趣。我等宣讲佛法,当从‘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浅显道理入手,再渐次深入。”
般若尊者点头:“所言极是。译经亦是如此,先译《心经》《金刚经》等短篇经典,字句力求简洁明了,待众生略懂佛法基础,再译《大般若经》等鸿篇巨制。”
一行十二人驾祥云日夜兼程,七日后便抵达长安城外。远远望去,长安城墙高大雄伟,朱雀大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盛世景象。摩诃衍道:“长安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人族帝都。我等需先按佛祖吩咐,入皇宫面圣。”
般若尊者颔首,命随行比丘在城外报恩寺暂歇,自己与摩诃衍则整理衣冠,化作两位游方高僧模样,前往朱雀门求见太宗。
此时的长安,因玄奘取经归来,佛法已初露端倪。太宗李世民对玄奘敬重有加,不仅为其修建译经院,还常召其入宫论道。听闻有西天高僧求见,太宗略感诧异,随即传旨宣见。
太极殿内,太宗端坐龙椅,见般若尊者与摩诃衍步入殿中,二人身着僧袍,面容祥和,行止有度,心中先有了几分好感。般若尊者上前躬身行礼,用流利的汉话道:“西天灵山如来佛祖座下比丘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衍,奉佛祖法旨,特赴东土,协助玄奘法师译经、传法,望陛下恩准。”
太宗闻言,心中大喜。他深知玄奘译经之难,正愁无人相助,如今灵山主动派高僧前来,正是雪中送炭。太宗笑道:“朕早闻灵山佛法高深,今二位尊者远道而来,助朕东土弘法,朕自然应允。不知二位尊者有何需求,朕当尽力满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摩诃衍道:“多谢陛下。我等只需在译经院旁开辟一处居所,便于协助玄奘法师勘校经文;另需陛下恩准,日后可在长安及周边州府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引众生向善。”
太宗一口答应:“准奏。朕即刻命人在译经院西侧修建僧舍,供二位尊者及随行比丘居住;至于宣讲佛法,朕将下旨各州府,不得阻拦。”
二人再次行礼:“谢陛下隆恩。”
离开皇宫后,般若尊者与摩诃衍直奔译经院。此时玄奘正率几位高僧对着一卷《金刚经》梵文孤本苦思冥想,见二人到来,又听闻是灵山派来相助的高僧,喜出望外,连忙起身相迎:“二位尊者远道而来,玄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般若尊者笑道:“玄奘法师不必多礼,我等奉佛祖之命而来,特来协助法师译经、传法。”
众人入译经院正厅落座,随行比丘将带来的梵文孤本、译经图谱一一取出。玄奘翻看那些孤本,发现皆是灵山藏经阁珍藏的善本,许多字句比自己带回的经文更为清晰,还有不少注解,心中愈发欣喜:“有这些善本相助,译经之事定能事半功倍。”
当日傍晚,译经院西侧的僧舍便已收拾妥当。般若尊者与摩诃衍安顿下来后,便即刻投入译经工作。般若尊者精通梵汉双语,又深谙佛法奥义,很快便发现了玄奘此前译文中的几处疏漏——并非错误,而是因对梵文语境理解不同导致的表述偏差。
“玄奘法师,”般若尊者指着《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此句梵文原意是‘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方能生出清净本心’,法师译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境虽到,但‘住’字在东土语言中略显晦涩,不如改为‘应无所执着而生其心’,更易为众生理解。”
玄奘沉吟片刻,点头道:“尊者所言极是。‘住’字过于梵化,‘执着’二字更贴合东土语境,便依尊者之意修改。”
此后数日,般若尊者与玄奘一同勘校经文,逐字逐句推敲,统一译法。他将灵山传下的译经图谱取出,图谱上详细标注了梵文与汉文对应的常用词汇、句式转换规则,极大地提高了译经效率。随行的十位比丘也各有专长,有的擅长抄写经文,有的擅长核对字句,译经院的进度陡然加快。
与此同时,摩诃衍则开始着手准备传法之事。他深知长安百姓对佛法陌生,若贸然宣讲深奥佛理,必然无人问津。于是他先走访长安街头巷尾,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又向玄奘请教东土的习俗禁忌,最终决定从“因果报应”入手,在译经院外搭建一座临时法坛,每周宣讲一次佛法。
第一次宣讲佛法那日,长安百姓听闻是西天来的高僧讲经,纷纷前来围观。法坛周围人头攒动,有好奇的百姓,有求神拜佛的妇人,也有不少儒道弟子前来观望。摩诃衍身着僧袍,立于法坛之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洪亮却温和:“诸位乡亲,今日我不讲深奥佛理,只讲‘善恶有报’四字。”
他抬手示意,随行比丘取出一幅绘有“六道轮回”的画卷展开,摩诃衍指着画卷道:“众生皆在轮回之中,行善者,来世可入人道、天道,享富贵安宁;作恶者,来世将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受无尽苦楚。譬如有人欺善凌弱、杀生害命,来世必遭报应;有人积德行善、助人为乐,来世必获福报。”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位老妇人忍不住问道:“大师,我丈夫早逝,儿子常年卧病在床,是不是我前世作恶太多?”
摩诃衍温和道:“老夫人莫要自责。前世之因,今生之果,今生之因,来世之果。若想改变境遇,不必怨天尤人,可多行善事,积德行善,久而久之,福报自会降临。佛法讲‘慈悲为怀’,心存善念,便是修行之始。”
老妇人闻言,连连点头,眼中露出希望之色。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议论起来,对佛法生出几分好感。
此后,摩诃衍每周按时宣讲佛法,内容从“因果报应”渐次深入到“修身养性”“慈悲待人”,每次都以通俗的比喻、真实的故事阐释佛理。他还根据东土习俗,将佛法与孝道、仁爱相结合,言“佛者,孝之极致也”,劝诫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儒道思想相互呼应,赢得了更多百姓的认同。
有一次,长安城西的张大户因家产纠纷与弟弟反目,甚至大打出手。听闻摩诃衍讲经,便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却被“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慈悲待人,方能化解恩怨”的话语触动。课后,他主动找到摩诃衍,诉说自己的烦恼。摩诃衍劝道:“家产乃身外之物,兄弟之情才是无价之宝。若因钱财失了亲情,纵使富甲一方,又有何乐?不如主动退让一步,化解恩怨,一家人其乐融融,便是最大的福报。”
张大户闻言,幡然醒悟。次日便带着厚礼前往弟弟家中道歉,兄弟二人冰释前嫌。此事在长安城中传为美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佛法,不少百姓甚至主动前往译经院请教佛法,请求玄奘、般若尊者、摩诃衍为自己解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诡诈师 天生禁区 我们的日常琐事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一则故事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沉迷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不朽:重生镇万界 火炕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诡盗之王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