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续又生一问说:“我现在知道了,各家功夫每个不同,着重各异,但无非是想让单次生命体验更高效长久一些,累积的知见更丰富多元一些,自己平生的造作少给自己日后带来没有必要的烦忧,这样命运可以平顺绵长,心性可以少些起伏,改变故有的陋习,打开封闭的心扉,消除二分的成见。
改性即改命,认知决定命运,理念决定经历。这性命上的事我明白一些了,可是如何能观觉生慧或定生慧呢?我想让自己的慧根更利些,观达真理。”
大和尚说:“梵语Mūla,本意为树根,引申为根源、根本之意。首先要起心立信,无信不足以立,更无法升起恒心。疑慢怠是最常见的问题,五情六欲加上世俗蛊惑,一辈子就晃荡过去了。日日下决心,结果日日新,白首回头看,一生为谁忙,孤碑郊野外,到头一场空。
信根,于境决定,名信;信生道,名信根。慧根,于法,观达,观生慧。
五根包括五类: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起于信而成于慧。
这五根相生互转,首先是信,之前我们说过,信有三层。
信根:信根指自性中的自信,这可不是信奉什么宗教泥偶,自信是自觉的前提,而自觉是自性得以入主自身的前提,自性是本真元神的自我意识之本性。当然很少有人在刚入门时就能明心见性、了知这个皮囊只是幻梦角色、相信自己是有灵魂的、是属灵的、是有开悟潜能的、是源自本真并必将归于本真的。这一系列的认知,需要在勤、念、定三根具足后,透过慧眼亲证。
慧眼是五眼之一,是智慧之目,是能照见实相的智慧。慧眼又称灵眼、巨慧眼、全知之眼、全能之眼,是可以洞察凡间一切的觉照感知能力。但多数人坚持不到慧眼亲证实相,就已经疑心生暗鬼地退缩了,回到了自己确定性的生活里。
修行者起心发愿后,要浇灌心田,除草驱虫,待得根生芽长,花开果落,才能有幸观见世间罕得的智慧种子;再把这种子精心培育,待其壮大,一茎二藤三花聚顶,慧果化身成神。这个过程有些人已经轮转多次,只差临门一脚,稍加点拨就可顿悟;有些则刚刚入门,旧习成见颇深,要先转念才能入道起航。这就涉及到了第二层的勤根。
发修行之心愿后,坚信并守诺,勤加修持,日日精进,退去陋习,累积新知,才能有可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这勤根,也称精进根,是指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修行的方法不懈怠,即四正勤。
日日用功迅猛精进,但目标与手段是有讲究的。走错了方向,跑得越卖力气,离心中的目标反而越远。这念根是指一心专注于正念,这可不是每日念咒的念,念是今心,即当下此刻心之所向。很多人修行只为福报,要世俗里人们羡慕的那些东西,为了能日后在人前显贵。那这样的初心就值得推敲了。当然如果在追求智慧的路上走偏了,对集气、对奇异功能、对助人改命、对酒色财气名、绝对的力量,生出贪欲,那也就上了其它体验的路径。终点即起点,到头还需要重来过。
定根在修行中是重中之重,是鲤鱼跃龙门的前提。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这守心观意静心宁意的功夫,是很有讲究的。不可坠入顽空,成了枯木禅,没了生机——人不动心不动意不动气不动,厉害了,却唯独少了观照的觉在里边。
在定中,身体可以动或不动,身欲、思想、心意,是不随不动的,观照的觉知始终都是了了分明的。好像要扑向老鼠的灵猫,聚精会神,却静若处子。这时身心剥落成为解离状态,意识从这个肉身我的局限中脱离出来,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思想、境遇、念头、梦境,看待自己身边的那些所谓的人与事,看待这个世界上各种正在展开与有待展开的历史故事。
尝试着理解这些遭遇究竟要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迪,为什么自己会投身来到这个故事中、经历这个人物角色,投胎前的初心所在是什么,此生要达成的体验与领悟又有哪些,这是悟。悟到了,懂了,心智的智慧就有所升华,会感到自我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达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慧根,是内在自我意识的绝对觉醒、多重自我的统合与交融。各自为战、彼此掣肘的不同自我,因此开始精诚团结,相互配合,彼此互助。一种意识的高频共振与共鸣让全体自我开始和谐地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书生问:“我现在对此深信不疑,也知道要让自己的身心意都安稳下来,既有行动又不造作,时刻观照着自己的行为、言语和遭遇,从中努力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并尝试着做出必要的调整。
我想问,在《大学》里有儒家至高之秘传,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和佛法、道传是否异曲同工呢?”
大和尚说:“正是。知止与静安观得,在佛教里也是核心功夫。
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如实观察一切法。止属定,又名寂,体性静;观属慧,又名照,体性明。止息一切外境妄念,专注于所缘为定。在正见中如实知一切法,非苦非乐,非色非空,非我非非我,非想非非想,此为观之慧。事无绝对,说是即错,说错即错,不可说,不可说,故正法无言,全凭心神交融而领会。
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为定慧等持的禅法。空、无相与无愿为观慧所修,三昧是心的定力。
在我佛门,有止观双运这一功夫法门。
若修观不修止,由于定力微劣,心晃动如烛火风中摇曳、光影左右摇摆,不能明了见真实义,这时应兼修止;若只修止,定力是增上了,但枯禅死木一般,坐上一万年也毫无心智增益,纯属瞎耽误工夫,是不能明了观见真实义的,这时当兼修观。是故应当不偏习止观一方。
止观是有为的无为法。止是有为,观是有为,但身心意三不造作、静安而待是无为。要学会把自己的心神与思想剥离开,常人思想活跃、心神沉睡;而开悟者神意飞扬而思想独立。这样身体可以如常地去应对生活中的起居住行等琐事,心神可以持续修行,外出游历,旁观者清地观察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人生故事。
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止息一切境界散乱纷杂颠倒幻相,息心静(思)虑,为‘止’;分别因缘生灭相,推寻检析观心分明,为‘观’。
这里的虑,可不是忧虑,‘过虑’是一种心理问题。能虑者,是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虑是思维的缜密性与缜密思维的能力。
翻来覆去总是想、想也想不明白,那叫做反刍式思维。想的东西要都是‘谁谁对不起我、谁谁应该怎么做、万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可怎么办’——焦虑、忧虑、毫无建设性的思量,那可不是功夫。
要知道,静有三重:身静、思静、心静。静而观止,止息间可入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语,意思就是‘定’境。在定境中,可不是顽空混沌,那是沟通三界意识流的交汇中转枢纽;只是如果你的头脑一启动,那内在意识流就会被扭曲甚至中断,之后头脑中的思想开始接手编制信息,成为假相信息流。分别头脑的喧嚣还是智慧的交流,需要自己品悟其间的差别。这差别很微妙,但有一点很明显:肉身头脑的思绪多是利己为核心的,而智慧的交流多流淌的是知见的觉悟道理。
观这三界内外的意识信息流,辨识其中清浊,查看过往、现在、未来中种种的平行可能性,这一切都是让自我在观中有所得,得的就是这个‘慧心神性’。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一念间亿万种可能性都同时展现出来,然后你可以选择一种你想体验的进而抉择成你渴望激活的未来人生走向。
故言:观能断惑、开庄严大智、得自在从容。观生死运势,明确地知道哪一个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续涟漪,因此也就破了诸多烦恼,从容面对未来的展开。”
书生惊叹:“原来如此!一切都顺理成章,简单明了。现在看这七个字,说得真是明白。原来古人把能讲的道理都讲过了,只是我们后世之辈,无能无才无德又自傲,理解不了天真本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请问大师,这止观生慧的功夫是本邦上古之智,还是外邦之圣法呢?”
大和尚说:“佛门修行止观的方法是从西域传来的法,如《安般守意经》、《修行方便禅经》、《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禅要秘密治病经》等等。禅师的修行实践是有一系列明确的指导阐释的。但据我所知,本邦的道家早于这些经典入境前就已经开始系统地静心练炁、凝神返虚了。只是不同时期的朝廷需要不同的宗教势力来安邦定国,所以儒释道三家轮番成为了这时代剧的信仰主角。不过民间的百姓得到的只是宗教的仪轨和符合政权需要的迷信,极少有人能知道真正的心法是自性的觉醒。
说真的,那些达官是畏民如水火的,愚民、蠢儒、庸吏才好驾驭。所谓王道,愚下而乱上,让士大夫们彼此争斗内耗、相互打压,让百姓们把拯救疾苦的希望化作香蜡纸钱排解心中的怨苦。自古宗教和政治就是沆瀣一气的。
禅学,在北朝和隋代大致有四类禅法流行: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黑暗玄幻之永堕魔途【重置版】 九零,我的系统能暴击 新婚爱欲 重生后被宿敌强娶了 到你的航线里[久别重逢] 在种田app里养成老祖宗们 黑风寨主成帝路 神女山派出所工作日志 今天开始当主神!!! 穿越女尊之我好难啊! 签到召唤:我在斗罗称帝 欲望笔纪 前妻来听我的演唱会 让你当炮灰?你肝成绝世武神! 这不是修仙救赎文学吗 幽冥录:心上诡途 万人嫌假少爷真不当万人迷 四合院尽情活,潇洒活 从性转开始的肏穴 大明双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