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虚空法界,细雨着 > 第164章 小乘与大乘(第1页)

第164章 小乘与大乘(第1页)

梦中梦醒问梦乡,此不真来此不虚。

心识画师巧布置,七上八下为哪般。

人合趁被鸯儿刺死的机缘,从灵界大梦中苏醒,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滴水崖翠帘洞中,吃鱼的筷子还没落下,自己已一梦千年。要不是旁边的小六子说他自己就是灵界洞天中的师侄三元,他甚至怀疑自己在灵界福地洞天里经历的数千年根本就没发生过。

大师兄对人合能打破灵界修行的瓶颈、从对宗教“修行”的执迷幻梦中回魂,感到很是欣慰,但人合的一个问题却让兴致勃勃的大师兄拂袖而去。

人合问:“大师兄,你是人吗?这是梦吗?我要如何才能确定当下即现实呢?”

这问题一出,师兄摇头兴叹,责其闭门观经悟真。

人合对佛经是有所抵触的:他从小看王妃日日礼佛,动不动就请人来念唱,觉得这东西很形式主义。自己是道门中人,且已小有成就,在灵界中见闻过佛国净土那一隅的众生,和道门洞天里所困之人其实无异,这让他对释迦的学问有一种成见。

可在翻看了师兄的笔记后,他发现是自己的格局小了——释迦的学问与自己抵触的宗教迷信行为全然是两码事。佛说八识后还有更高境界,自我不应把身、脑、心、魂这些皮肉骨髓当成全然的我,因为本真的“全然”远要比某个角色我或某个神魂我要更渊博远大得多。这见闻知觉让人合很是震撼,原来自己这数千年来都只是在修一个很狭义的我!自己始终无法突破的认知瓶颈、那无形之门,很可能就藏在大道大德境界的大乘全然中。

释迦说那是八识后的第九识,名“如来藏识”。

有所愿求者,其所愿会化为所欲。故有所求者,得而欢喜,

失而悲痛,得失轮转,悲喜交替。得而欲复得,失而欲复得,

不得欲待得,因此欲壑难平,无有止歇,诱发出种种颠倒梦想,构成了欲念之界。

有所欲不是坏事,这本是内心的动力;但执迷沉醉其间,不知反思领悟之妙用,就惨了,成为无法走出自己故事线的滞留者。其实过客们所经历的大千世界和其中被显化为存有的芸芸众生,都是界面里作为故事背景的场域布景。这些路人甲和时代布景构成了物相之界,正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人生故事与故事背景的大体轮廓是固定的,但不是单一线性的,角色故事线是一个多种可能性集合而成的矩阵。角色在经历自己的故事主线时,可以依据自己的不同选择激活体验矩阵中的各种可能,甚至谱写出全新的可能性与大结局。

在人生的舞台剧上,角色们来来去去,可演员能用的布景道具与剧本就那些。在后台负责生成人物角色、布景场地的是一套电子矩阵的光影实时运算系统,这系统中的电子世界无相无色亦无形,却可演化生成出所有可见的场景与人物来,显化成静物或动物,让剧情生动逼真。

显像矩阵通过对显化物性相的变迁调控,赋予幻相以“成住败空”的周期性变化,借此构建出了可见的时间流向与时间流速,借此建立色界的秩序。在色界背后运作着的这套电子矩阵系统就被称为“无色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三界不是不同的物理空间场域,而是相生的关系。无色界构筑出了色界,然后再往色界中填充入故事所需的角色们。而构成无色界的电子能量流是有意识的,它们源自本初意识,因本初意识的一念无明而动。

无明并非是昏暗无光的意思,更不是糊涂的过错,无明是本初意识在某一认知节点上,一时没能想通透琢磨明白,于是本初意识渴望透过实践,来品味验证自己的猜想,透过实践寻找真理的各种变量。

人合过去听闻过许多释迦的道理,但苦于很多奥妙都是用专有术语表达的,自己无法明白其中的真实意,此刻借助大师兄的秘籍,想要恶补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五受

人合对照师兄的笔记翻看经书,看到“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受”是自体的感受,是与矩阵构建出的色界进行故事互动过程中,因有了一个“我”而升起了得失心,续而有了畏失之恐、失去之悲、所得之喜、所持之忧。

所“受”领纳的外境,可分为:顺益境、违损境、顺违俱非境。

顺益境中因觉有所得而乐此不疲;违损逆境中因感受损失或没能按照预期得到那么多,就会叫苦不迭;而在顺违俱非境中,自身会体验期待与欲求、忧虑与惶恐,心戚戚然或悲或喜,皆是八识作祟。当知顺逆如轮、得失如环、聚散有时、生死有命。逆时不知安然静观,顺时不知适可而止,平时不懂轻安无念,那在三境轮转中就会时时刻刻都耗损生命,无法做到蓄力与发力间的相互有序转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人合看到这里,发现大师兄在旁批注了一首小诗: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很简单的几句话,人合却觉得自己怎么也看不懂,只好继续往后探究。

人合想:那些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的人,不是求不得就是舍不得,亦或在得而复失时更觉挫败痛苦,结果日日想着怎么趋吉避凶,唯恐在无常中避之不及,活得提心吊胆。好像受惊的兔子,天上防着鹰,草里防着狼,地上防着蛇,远处还要防着猎人。可这“得失生灭聚散”都是周期中的必然,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活在对无常的担忧中,又无法逃避无常的起落,是一种很悲催无奈的生命体验。

那些日日辛苦图谋着这个那个的人,到头来离世时发现不但两手空空,连与生俱来的生命老本都赔光了,不知会作何感想。

觉受是角色我对当前故事线的主观感触,其中苦乐是基于得失心比较出来的。很多时候哪怕确有所得未有所失,但当与他人攀比时,快乐也就转为愁苦了,续而嗔怨气恼随思而动。

世人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可少有人知道,绝对的均衡在多元的混沌自然中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起落涨跌来去得失构成了流动性的势能,这势能让生机得以展现。失去势能的自然就会变成死水一滩,所以任何时候绝对的均衡都是系统要极力避免的。我们可以追求动态的相对平衡,但追求平等的绝对均衡是很无知的幼稚想法。因为一切都是能量波的显化,而在波动中起伏摇摆就是常态。

苦乐得失之思想判断出自肉身头脑的第六识,忧喜悲恐这些情感与内心中的第七识相应,好恶亲疏这样的感触来自神魂的第八识直觉;而到了第九识如来藏,观察一切事物的视角因抬升得够高,视野中看到了往复的周期,也就不再执意计较一时的得失了,那些因角色故事线中利益得失、生死聚散、所欲不遂产生的情绪变化也就释怀了,犹如编剧不会因看自己的话剧而被剧情感动到流泪。

角色我的所受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到第六识“头脑意识”间的自我感触,是二分心生化出的比较心在后台作祟。陷入攀比的角色会被欲念裹挟,慢慢地失去自己的明觉。

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是梵语中“思量”的意思,又叫心思。“思”与“想”是两码事:想由相生,是头脑第六识的产物;而思是心理活动,故名心思。再来才是神识神智。想是对比判别,思是组织逻辑,智上知下日,智生于忧患,日字表示“光”,明白、知“道”者智也。

阿赖耶(ā-laya),梵语,其意是“执着”。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也就是神魂之识。神魂投身入到当前角色中来参与色界的故事,所见识的世界和世人都是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部分。

小乘说本身本世皆为梦幻泡影,若能学会放下,就可得解脱;只要心无挂碍,不再计较得失利弊,就可活得很潇洒;只要认命,顺从命运的摆布,就不会因挣扎造作而苦恼。要是活着的时候没有不甘与怨恨,那步入轮回时就不会被嗔怨不甘之念牵引,坠入更深一层的轮回体验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黑暗玄幻之永堕魔途【重置版】  在种田app里养成老祖宗们  前妻来听我的演唱会  大明双影案  神女山派出所工作日志  新婚爱欲  今天开始当主神!!!  幽冥录:心上诡途  欲望笔纪  万人嫌假少爷真不当万人迷  重生后被宿敌强娶了  黑风寨主成帝路  让你当炮灰?你肝成绝世武神!  四合院尽情活,潇洒活  穿越女尊之我好难啊!  到你的航线里[久别重逢]  从性转开始的肏穴  这不是修仙救赎文学吗  九零,我的系统能暴击  签到召唤:我在斗罗称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