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冬,华北大地寒风凛冽,战火的硝烟弥漫在山川河谷之间。柳轻眉的冀南抗日游击队在敌后频繁袭扰日军,马小丑的北上抗日远征军主力与日军在锦州、山海关一线展开激烈鏖战,伤亡人数与日俱增。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面临着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伤口感染、失血过多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被日军暴行伤害的百姓流离失所,缺医少药,在寒冬中挣扎求生。
武汉总司令官邸内,白若曦捧着秦雨薇送来的前线伤亡报告,泪水模糊了双眼。报告上的数字触目惊心:仅锦州一战,远征军就有三千余名将士受伤,其中近半数因缺乏有效救治而牺牲;华北敌后,日军的“扫荡”导致数万百姓受伤,能得到医疗救助的不足十分之一。作为五省医疗总负责人,白若曦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当即向马小丑递交请愿书:“总司令,前线将士与百姓深陷苦难,医疗救助刻不容缓!我愿整合五省医疗资源,前往华北前线建立战地医院,救死扶伤,为抗战尽一份绵薄之力!”
马小丑看着眼前这位面容温婉却眼神坚定的女子,想起她多年来深耕五省医疗事业、守护百姓健康的功绩,心中满是敬佩。他当即批准:“若曦,你放心去吧!五省的医疗资源任你调配,夏晚晴的后勤团队会为你提供充足支持,秦雨薇的情报网会为你打通前线通道!务必保重自身,救治伤员的同时,也要守护好自己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1931年11月,白若曦带着“救死扶伤、守护军民”的信念,踏上了前往华北前线的征程。一场以生命为赌注、以医术为武器的战地医疗救援,就此展开。
一、临危受命:整合资源,集结力量
白若曦深知,前线医疗救援的关键在于“快、全、实”——行动要快,才能抢占救治黄金时间;资源要全,才能应对各类伤情;措施要实,才能真正挽救生命。她从五省医疗体系中抽调骨干力量,整合医疗资源,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战地医疗队伍。
(一)招募医护:医者仁心,共赴国难
白若曦以五省医疗总司令部的名义,向五省各级医院、医学院、民间诊所发出“战地医护招募令”:“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百姓流离失所,伤亡惨重,亟需医疗救助!凡身怀医术、心怀家国者,无论中西医、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加入战地医疗团队,共赴前线,救死扶伤!”
招募令一出,响应者云集。武汉省级医院的外科主任张医生,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带着两名徒弟主动报名:“白部长,我从医二十年,擅长外科手术,前线伤员需要我,我义不容辞!”南京医学院的女学生李娟,刚毕业不久,得知招募消息后,瞒着家人偷偷报名:“我虽然经验不足,但我年轻,能吃苦,愿意为前线将士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郎中也纷纷响应。安徽亳州的老中医王大夫,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外伤和感染,带着毕生积攒的药材和徒弟赶来:“白部长,我没有西医的先进设备,但我有祖传的秘方,能为伤员减轻痛苦,我愿前往前线!”河南的民间正骨师刘师傅,擅长治疗骨折、脱臼,也主动加入团队:“将士们在战场上难免受伤骨折,我能让他们尽快恢复,重返战场!”
短短十天,白若曦便招募了五百余名医护人员,其中西医两百余人、中医一百余人、护理人员两百余人,涵盖了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多个领域。这支队伍中,有年过花甲的老医生,有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护士,也有身怀绝技的民间郎中,他们怀着共同的医者仁心,奔赴抗日前线。
(二)筹集物资:多措并举,保障供给
医疗队伍组建后,物资筹集成为首要难题。前线医疗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器械、急救用品、病床、帐篷等物资,而五省的医疗储备虽充足,但长途运输到华北前线,面临着路途遥远、日军封锁等诸多困难。
白若曦采取“多方筹集、分批运输”的策略:
-五省调拨:从五省各级医院调拨药品五万盒、医疗器械两千套、急救用品一万套、病床五百张、帐篷两百顶,作为首批医疗物资;
-民间募捐:通过林婉清的民政团队,在五省发起“支援前线医疗”募捐活动,百姓们纷纷捐款捐物,有的捐赠家中的药品,有的捐赠布料制作绷带,有的捐赠粮食支援医疗团队,短短半个月便募集到药品两万盒、绷带五万条、粮食十万斤;
-华侨支援:联系夏晚晴的经济团队,通过海外华侨募集医疗器械五百套、西药三万盒、救护车十辆,这些物资通过海运、陆路运输等方式,分批运往华北前线;
-自制工具:组织民间工匠,利用当地的木材、铁皮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手术台、担架、消毒锅等医疗器械,弥补物资短缺的缺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确保物资运输顺畅,秦雨薇的情报网打通了“五省—山东—河北—华北前线”的秘密运输通道,由游击队和百姓护送,避开日军的封锁线。运输过程异常艰难,医护人员和护送人员常常需要夜间行进,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但他们毫无怨言,只为能尽快将物资送到前线。
(三)团队培训:中西结合,提升战力
面对前线复杂的伤情,尤其是枪伤、炸伤、感染等战时常见伤病,白若曦深知,必须让医护人员掌握针对性的救治技能,同时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她在出发前,组织了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
-西医培训:由外科、内科专家传授枪伤、炸伤的急救处理、手术技巧、感染预防等知识,重点培训止血、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实用技能;
-中医培训:由民间老中医传授中草药治疗外伤、感染、止痛的秘方,以及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手段;
-协同配合:模拟前线急救场景,让中西医医护人员协同作战,明确分工,提升配合默契度;
-安全防护:传授躲避日军轰炸、应对突发情况的安全知识,确保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
培训过程中,医护人员们互帮互学,西医学习中医的草药知识,中医学习西医的急救技巧,形成了“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的救治理念。“前线的伤情复杂,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应对,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白若曦在培训总结时强调。
经过紧张的筹备,1931年11月下旬,白若曦率领由五百余名医护人员、两千余吨物资组成的战地医疗团队,正式向华北前线进发。
二、战地建院:因地制宜,筑牢防线
华北前线局势复杂,日军的轰炸与“扫荡”频繁,建立固定的战地医院风险极高。白若曦经过实地考察,决定采取“大型战地医院+临时救护点”的布局模式:在相对安全的山区建立大型战地医院,作为核心救治基地;在前线阵地、游击队根据地附近建立临时救护点,作为一线急救场所,形成“急救—转运—治疗”的完整救治链条。
(一)选址建设:隐蔽安全,交通便利
大型战地医院的选址尤为关键。白若曦与柳轻眉的游击队协同,在冀西太行山、冀南山区等日军势力薄弱、地形隐蔽的区域,选定了十个建设地点。这些地点既要远离日军据点,避免被轰炸;又要靠近交通要道或游击队的运输线路,便于伤员转运和物资补给;同时还要有充足的水源和平坦的场地,满足医院建设和运营需求。
医院建设采取“军民共建”的模式,游击队队员与当地百姓全力支持。大家就地取材,用木材、石头、泥土搭建病房和手术室,用帐篷搭建临时诊疗室和宿舍;挖掘水井保障水源,修建简易道路便于运输;在医院周围设置隐蔽的防空洞,应对日军的轰炸。
在太行山战地医院的建设现场,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搬运木材,有的搭建房屋,有的挖掘防空洞,游击队队员则负责警戒和重型物资的运输。一位老农说:“白部长带着医护人员来救我们,我们一定要尽全力支持,让医院早日建成,让伤员早日得到救治!”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建设,十座大型战地医院相继落成。每座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病房、药房、消毒室、防空洞等设施,配备病床五十张,能同时容纳五百余名伤员接受治疗。医院的墙壁上刷着“救死扶伤、抗战到底”的标语,既鼓舞着医护人员的士气,也给伤员们带来了希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山河鉴:隋鼎 新纪元前夜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误闯阴阳界 大爷的外室 穿越大胤:我用数据颠覆皇权 争霸:开局召唤天庭反骨仔 钢铁雄心1935:红警逆袭 我打他一巴掌,他说没有上次香 灵古:虚空纪元 第一个超能力者 永宁事记(nph) 妖精姐姐们是病娇?溺爱修罗场! 戒毒人员的蜕变人生 开局召唤素还真,我打造万古第一 开局买复活戒,亿万兽宠无限进化 我在异世修儒道 快穿,我做配角那些年 精灵:开局绑定神级系统 岭南花林诡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