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存在一定差异,但孔子并未因老子的地位与学识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在请教完礼之后,孔子依然坚持以“礼”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这种在恭敬学习中不盲从、在尊重权威中守本心的态度,正是“訚訚如也”的精髓——面对上大夫的学识与见解,既要虚心求教、尊重差异,又要坚守自己的思想内核,不随波逐流。
2.汲黯面谏汉武帝:恭敬中的坚守原则
西汉时期的汲黯,以刚正不阿着称,他在与汉武帝这位“上大夫”阶层的最高统治者交往时,始终秉持“訚訚如也”的姿态,既保持对君主的恭敬,又坚守自己的政治原则,成为历史上着名的“直臣”。
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攻打匈奴,导致民生凋敝。汲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一次,汉武帝召集群臣,宣称要推行“仁政”,汲黯却当众说道:“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汉武帝的矛盾之处,让汉武帝当场“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事后,有人劝汲黯不要如此顶撞皇帝,汲黯却回答:“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这番话既体现了他对君主权威的尊重——承认自己作为“公卿辅弼之臣”的职责,又彰显了他坚守原则的坚定——不愿为了迎合君主而“陷主于不义”。汉武帝虽然一时恼怒,但也深知汲黯的忠心,后来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更加敬重他的品格,曾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汲黯的言行,完美诠释了“訚訚如也”的内涵:面对上位者,恭敬不是唯唯诺诺、曲意逢迎,而是以忠诚为底色,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帮助上位者纠正偏差,这才是对上位者真正的尊重,也是对国家与百姓的负责。
3.魏徵劝谏唐太宗:恭敬与坚定的完美融合
唐代的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他以敢于劝谏闻名于世,在与唐太宗的交往中,将“訚訚如也”的处世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既对唐太宗保持着臣子应有的恭敬,又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在任期间,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都直言不讳,甚至不惜触怒唐太宗。例如,唐太宗曾想修建一座宫殿,魏徵得知后,立即进谏,列举了历代君主因大兴土木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劝唐太宗“戒奢以俭”。唐太宗起初有些不满,但魏徵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耐心地向唐太宗分析利弊,最终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劝谏,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魏徵的劝谏,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他在进谏时,往往会先肯定唐太宗的政绩,再委婉地指出问题,既给足了唐太宗面子,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例如,在劝谏唐太宗重视人才时,魏徵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前古,实宜进用贤良,以辅圣德。”这种先扬后抑的方式,既体现了对唐太宗的尊重,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唐太宗曾评价魏徵:“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番评价,不仅是对魏徵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訚訚如也”处世智慧的肯定——面对上位者,唯有在恭敬中坚守原则,在尊重中直言进谏,才能帮助上位者明辨是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现代社会中的“訚訚”智慧应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古代的“上大夫”阶层,但“訚訚如也”所蕴含的“恭敬与坚定并存”的智慧,依然在与领导、长辈、行业前辈等上位者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职场中与领导交往:恭敬执行与理性建言的平衡
在职场中,领导作为团队的决策者,承担着统筹全局的责任,与领导交往时,需要保持“訚訚如也”的姿态——既要恭敬地执行领导的决策,又要在发现问题时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服从不盲从,建言不越位”。
某企业的部门经理小张,就是一位深谙“訚訚”智慧的职场人。一次,公司领导提出了一个新的市场推广方案,要求小张的部门负责执行。小张在仔细研究方案后,发现方案中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推广渠道过于单一,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小张没有直接否定领导的方案,而是先组织部门员工按照方案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计划,向领导展示了自己执行方案的决心。
随后,小张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单独向领导汇报工作,在汇报完执行计划后,他坦诚地说:“领导,我们在制定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推广方案的渠道非常精准,但如果能增加一个线上社群推广渠道,可能会覆盖更多的目标客户,进一步提高推广效果。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社群推广方案,想请您参考一下。”
领导听完小张的汇报后,对他的细心与专业表示认可,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这次市场推广活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效果,小张也因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的提拔。小张的做法,正是“訚訚如也”在现代职场中的生动实践——对领导的决策保持恭敬,认真执行;同时,在发现问题时,以专业的态度、恰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既尊重了领导的权威,又为团队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反,有些职场人在与领导交往时,要么过于恭敬,对领导的决策盲目服从,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提出,最终导致工作失误,影响团队业绩;要么过于傲慢,不尊重领导的决策,随意否定领导的想法,导致与领导关系紧张,难以在团队中立足。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违背了“訚訚如也”的智慧,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2.学术领域与前辈交流:谦逊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结合
在学术领域,行业前辈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前辈交流时,需要秉持“訚訚如也”的态度——既要谦逊地向前辈学习,汲取他们的学术智慧,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前辈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某高校的年轻教师小李,在从事历史学研究时,一直以着名历史学家王先生为榜样。为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小李经常主动向王先生请教问题,每次请教时,他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虚心听取王先生的意见。王先生也非常欣赏小李的谦逊与勤奋,经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给小李。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王先生提出了一个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新观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小李在认真研究了王先生的观点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逻辑漏洞——王先生的观点主要基于文献资料,但忽略了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面对这种情况,小李没有因为王先生是行业前辈而回避问题,而是在研讨会的提问环节,恭敬地说:“王老师,您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深受启发。不过,在我的研究中,发现有几份考古报告中的实物证据,似乎与您的观点存在一些差异,我想向您请教一下,这些实物证据是否可以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中呢?”
王先生听完小李的提问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对小李的独立思考能力表示赞赏。他笑着说:“小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在研究时确实忽略了这些考古证据。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需要不断地交流、碰撞,才能不断完善。我们之后可以一起深入研究这些考古证据,进一步完善这个观点。”
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小李与王先生合作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证据相结合,对那个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小李的做法,正是“訚訚如也”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对前辈保持谦逊,认真学习前辈的学术成果;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敢于对前辈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在交流与碰撞中推动学术的进步。
3.家庭生活与长辈相处:孝顺恭敬与理性沟通的统一
在家庭生活中,长辈作为家庭的长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长辈相处时,需要践行“訚訚如也”的智慧——既要孝顺恭敬,尊重长辈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经验,又要在观念存在分歧时,以理性的方式与长辈沟通,避免因盲目顺从或激烈对抗而影响家庭和谐。
大学生小王在毕业后,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小王的父母希望他能回老家考公务员,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是“铁饭碗”;但小王却对互联网行业充满兴趣,希望能去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面对与父母的观念分歧,小王没有与父母激烈争吵,也没有盲目顺从父母的意愿。他首先认真倾听了父母的想法,对父母的关心表示理解和感谢:“爸妈,我知道你们希望我考公务员,是为了我好,担心我在外面工作辛苦,没有保障,我特别感谢你们的关心。”
随后,小王向父母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了解,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爸妈,我在大学期间就一直在学习互联网相关的知识,还在互联网公司实习过,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前景。我知道去一线城市工作会很辛苦,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想趁着年轻,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而且,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只要我努力工作,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不一定比公务员差。”
为了让父母更放心,小王还将自己实习期间的工作成果、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报告等资料拿给父母看,耐心地解答父母的疑问。经过多次理性的沟通,小王的父母逐渐理解了小王的想法,最终支持了他的职业选择。小王的做法,正是“訚訚如也”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对长辈保持孝顺恭敬,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同时,在观念分歧时,以理性的方式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四)“訚訚如也”的核心:“敬”与“立”的辩证统一
“訚訚如也”的核心,在于实现“敬”与“立”的辩证统一——“敬”是对上位者的尊重,包括对其地位、学识、经验的认可与敬畏;“立”是对自我的坚守,包括对自己的原则、主张、人格的维护与坚持。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心怀敬畏,才能在与上位者的交往中保持谦逊的态度,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坚守自我,才能在与上位者的交往中不迷失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1.“敬”是交往的前提:以敬畏之心待人
“敬”是“訚訚如也”的基础,没有对上位者的尊重,就容易陷入傲慢无礼的误区,难以与上位者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更无法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大人”,就是对上位者的敬畏,这种敬畏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尊重——尊重上位者在社会角色中所承担的责任,尊重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尊重他们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能力。
在与上位者交往时,“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态度上保持谦逊,不傲慢自大,认真倾听上位者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言行上遵守礼仪,不随意冒犯上位者的权威,维护良好的交往氛围;最后,在行动上积极配合,认真执行上位者的合理决策,支持他们的工作。
例如,在企业中,员工对领导的“敬”,就是尊重领导的决策权,认真执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向领导汇报,寻求领导的指导;在学术领域,年轻学者对前辈的“敬”,就是尊重前辈的学术成果,在引用前辈的研究成果时,规范标注,不抄袭、不篡改,在与前辈交流时,虚心听取前辈的学术建议,不随意否定前辈的学术观点。
2.“立”是交往的灵魂:以坚守之心立身
“立”是“訚訚如也”的核心,没有对自我的坚守,就容易陷入盲目顺从的误区,失去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最终成为上位者的“附庸”,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弘毅”,就是一种坚守自我、担当责任的精神——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与上位者交往时,“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不盲目崇拜上位者的观点,对上位者的决策和意见进行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其次,在原则上保持坚定,不因为上位者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敢于对上位者的错误决策说“不”;最后,在行动上保持主动,不被动地服从上位者的安排,而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对上级领导的决策,既要认真执行,又要保持独立思考,如果发现决策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或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要敢于向上级反映问题,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在企业中,员工在执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时,如果发现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要主动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坚守自己的专业素养。
3.“敬”与“立”的辩证统一:成就和谐交往与自我价值
“敬”与“立”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敬”是“立”的前提,只有尊重上位者,才能获得上位者的信任和支持,为自己的“立”创造良好的条件;“立”是“敬”的升华,只有坚守自我,才能在与上位者的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上位者的真正尊重。
在现代社会,实现“敬”与“立”的辩证统一,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政道问鼎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重生之母盼女福 风吹骨响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穿越1960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海疆共明月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费土旧士 半世浮沉一世梦 洪荒之人掌天地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食光记 陷入爱 我拒绝嫁给校草 阵云高:英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