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重生秦国之系统 > 第223集 知青加入合作社共创美好生(第1页)

第223集 知青加入合作社共创美好生(第1页)

夏日的阳光灼烤着刚刚修复的道路,蒸腾起一股混合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热浪。靠山片区合作社抢通道路、烘干房成功运行、春蚕和春蜜卖出好价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仅在四个屯子的社员间传颂,也深深触动了另一个特殊群体——分散在各屯插队的知青们。

这些从城里来的年轻人,当初怀揣着理想与迷茫来到这片黑土地,岁月蹉跎,最初的激情大多已被繁重的农活和看不到出路的前景消磨。他们和本地社员一样出工挣工分,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游离在外的疏离感,回城是他们许多人心中唯一且渺茫的念想。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劳动,与他们关系不大。秦建国动员过几次,响应者寥寥。

然而,接连的成功,尤其是合作社展现出的那种不同于以往大帮哄、吃大锅饭的蓬勃朝气与实实在在的收益,开始悄然拨动他们沉寂的心弦。真正促使他们心态发生根本转变的,却并非完全来自屯子里的变化,而是来自远方城市的书信。

这段时间,知青点里,收到家信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信中的内容,不再是父母泛泛的叮嘱和安慰,而是夹杂着越来越多令人不安的具体信息。

靠在林场屯插队的赵晓峰,是六六届的老高三,平时话语不多,但心里有数。他收到了大哥从省城机械厂寄来的信,信纸被摩挲得有些发软。信中写道:“……厂里今年新进的子弟,大部分都在待业,临时工的名额抢破了头。上面有风声,以后知青回城,恐怕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统一安排工作了,更多的是要自谋生路。晓峰,你在乡下,有机会的话,得多为自己想想办法,学点实在的本事,或者看看当地有没有什么门路能站稳脚跟……”

王家屯的女知青王雪梅,看着母亲信中絮叨的家长里短,却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一句:“……隔壁张姨家的二小子,去年病退回来的,街道上至今没安排工作,天天在家晃荡,介绍对象都难。梅啊,要是农村有发展,别光想着回来,城里……也不易啊。”

类似的信件内容,在知青中间悄悄流传、讨论。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紧迫感开始弥漫。原来,那条回城的路,即使打通了,终点也可能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另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困境。与其回城待业,成为家庭的负担,不如在农村这片他们已经付出多年青春的土地上,寻找新的可能。

靠山屯合作社的成功,此刻在他们眼中,不再仅仅是别人的热闹,而仿佛成了黑暗中闪现的一盏灯。这里,似乎正孕育着一种“自己活下来”、“自己干出点名堂”的可能。

第一个做出实质性行动的,是住在靠山屯的知青刘晓东。他是个脑子活络、敢想敢干的小伙子,之前就对沈念秋搞的“清框摇蜜”很感兴趣。在反复思量,并又给家里写了一封信确认城里的情况后,他找到了秦建国和沈念秋。

“秦支书,念秋姐,”刘晓东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我想申请加入合作社,具体点,我想去蜂场,跟着韩场长和念秋姐学养蜂。”

秦建国看着这个平时有些跳脱,此刻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心中一动,问道:“晓东,怎么突然想通了?养蜂这活儿,可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

刘晓东抿了抿嘴,没有直接回答原因,而是说:“我知道辛苦。但我看好合作社的路子,也觉着这‘清框’分类是个方向。我年轻,有力气,也愿意学。韩场长经验丰富,念秋姐有新思路,我想跟着他们,把咱们合作社的蜂蜜搞得更好,卖出更好的价钱。”他没有提家信的事,但秦建国和沈念秋都从他眼中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认真和一种被现实逼出来的决心。

沈念秋看向秦建国,微微点头。秦建国沉吟片刻,用力一拍刘晓东的肩膀:“好!合作社欢迎有文化、肯干事的年轻人!明天你就去蜂场报到,听韩场长安排。不过咱话说前头,去了就得踏实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您放心!”刘晓东挺直了腰板。

刘晓东的举动,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知青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很快,又有几个知青动了心思。

王雪梅找到了负责兔场工作的李猛(猛子)。兔场规模扩大,防疫和繁殖记录工作需要更细致的人手。王雪梅心思细腻,做事认真,以前在学校就喜欢生物课。她向刘海表达了想去兔场帮忙的意愿,希望能学习科学养殖的知识。

“李技术员,我不怕脏不怕累,就是想把事情做好。”王雪梅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看兔场很有前途,想为合作社出份力,也……也为自己学点安身立命的本事。”

猛子自己也是年轻人,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想法,看到有知青主动要求加入,很是高兴,当即表示欢迎,并带着她去见了兔场负责人。

在林场屯,赵晓峰没有立即去找林老蔫,而是先观察了几天烘干房的运作。他发现刘海带人搞的土法烘干房虽然实用,但在温度控制和排湿效率上还有改进空间。他凭借自己过去对物理、机械的一点兴趣和粗浅知识,画了几张草图,琢磨着如何利用废旧材料改进风道和热量分布。

然后,他带着草图找到了秦建国和林老蔫。“秦支书,林场长,”赵晓峰一如既往地沉稳,“我看咱们的烘干房效果很好,但我觉得在通风和保温方面,或许还能稍微调整一下,可能能节省些柴火,提高点效率。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不知道对不对。”他将草图铺在桌上。

秦建国和林老蔫凑过去看,虽然对那些线条和数据不太懂,但赵晓峰条理清晰的解释让他们明白了大意——这是为了更省料、更好地烘干蘑菇。林老蔫黝黑的脸上露出惊讶和赞赏:“晓峰啊,真没看出来,你还有这心思!这好,这好啊!能省柴火就是省钱!”

秦建国更是心中喜悦,知青们不仅愿意加入,还能发挥他们的文化优势,带来新的思路,这正是合作社发展急需的。“晓峰同志,你的建议非常好!这件事就由你协助刘海,一起研究改进!需要什么材料,跟合作社说,我们尽量支持!”

赵晓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被需要和被尊重的感觉,重重地点了点头。

知青们的陆续加入,给合作社注入了新的活力。刘晓东在蜂场不怕蜂蜇,虚心向韩蜂子请教,又帮着沈念秋记录不同花源蜜的采集数据,很快成了蜂场的骨干。王雪梅把兔场的记录做得井井有条,还能帮着刘海查阅资料,研究獭兔的皮毛养护,提出了不少好建议。赵晓峰和刘海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捣鼓烘干房的改良,虽然过程有失败,但最终确实让烘干效率提升了一成左右,柴火消耗也降低了。

这些变化,秦建国和老支书等管委会成员都看在眼里。他们意识到,这批有文化的知青,是合作社宝贵的人才资源。以前是他们想回城,心思不定,现在政策变化逼得他们必须面对现实,而合作社的发展,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安身立命的平台。

秦建国召集管委会开会,专门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知青作用的问题。“同志们,知青兄弟们现在愿意留下来,跟咱们一起干,这是好事!他们有文化,见识广,接受新事物快。咱们不能还把人家当外人,要真正把他们吸纳进来,该给担子给担子,该给尊重给尊重。”

沈念秋补充道:“我同意建国支书的看法。比如刘晓东,在蜂场干得不错,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负责一部分‘清框’蜜的技术推广?王雪梅在兔场也很细心,能不能让她参与下一批长毛兔引种的筹备工作?赵晓峰有技术头脑,烘干房后续管理和改进,可以让他多承担一些。”

老支书吧嗒着旱烟,缓缓点头:“是这么个理儿。咱们合作社要长远发展,光靠咱们这些老家伙不行,得靠年轻人。这些知青,要是真能在咱这扎根,把这里当家,那咱们靠山片区的未来就更有指望了。”

管委会统一了思想,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具体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交给表现突出的知青。刘晓东被任命为蜂场技术推广小组的副组长,协助韩蜂子和沈念秋。王雪梅开始参与兔场的采购计划和成本核算。赵晓峰则成了烘干房的技术顾问,负责日常维护和下一步野果、药材烘干试验的技术准备。

这种信任和重用,进一步激发了知青们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插队劳动”,而是成为了合作社建设的主人翁之一。他们开始更主动地思考如何改进技术、开拓销路,甚至利用自己城里的人脉关系,打听更广阔的市场信息。

刘晓东通过同学关系,了解到地区外贸公司可能对高品质的蜂王浆感兴趣,他立刻将这个信息反馈给合作社,引发了管委会对开发蜂王浆产品的初步探讨。王雪梅则建议,兔场除了卖活兔和兔毛,是否可以尝试联系县里的皮革加工厂,探讨兔皮初步加工的可能性,以提高附加值。

知青们的智慧和能量,正在合作社这个平台上悄然释放,与本地社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着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

盛夏时节,山上的榛蘑、黄蘑、趟子蘑迎来了采收高峰。得益于抢通的道路和改良后的烘干房,林场屯以及周边屯子采集的大量鲜蘑被及时运到靠山屯,经过精心烘干,变成了一筐筐品相上乘的干蘑。合作社统一包装,贴上“靠山片区合作社”的标签,由沈念秋和孙福贵一起送往县供销社。

这一次,干蘑菇的品质得到了李主任的高度评价,给出的收购价超出了预期。同时,那批“清框”椴树蜜也被地区招待所点名要走,作为特色农产品使用。合作社的公共积累资金又厚实了不少。

分红那天,包括知青在内的所有社员,都按照工分和投入,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刘晓东、王雪梅、赵晓峰他们拿着自己劳动挣来的、比以往单纯挣工分多出不少的钱,心情复杂而激动。这钱,不仅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更象征着一种认可和一条或许可以走下去的路。

傍晚,知青点的屋子里,不再是往日沉闷压抑的气氛。刘晓东、王雪梅,还有另外几个也加入了合作社不同岗位的知青,围坐在一起,算着账,讨论着下一步的打算。

“我打算攒点钱,托人从城里买几本养蜂的专业书回来。”刘晓东规划着。

“兔场那边,李猛技术员说下一步想扩大养兔规模,皮子要是能卖上好价钱,咱们的收入还能涨。”王雪梅眼中闪着光。

赵晓峰则琢磨着:“烘干房现在主要烘蘑菇,秋天山葡萄、狗枣子熟了,是不是也能试试做成果干?我看地区供销社有卖果干的,价钱不错。”

他们的话题,已经深深地与合作社的未来捆绑在一起。回城的执念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已不再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这里,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参与创造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和立足的根基。

秦建国和沈念秋散步路过知青点,听到里面传来的热烈讨论声,相视一笑。沈念秋轻声说:“建国支书,看来合作社这棵梧桐树,真的引来了金凤凰。”

秦建国望着远处暮色苍茫、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大山,感慨道:“是啊,政策变了,逼着人找新路。咱们合作社,算是赶上趟了。把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留住,用好,咱们的家底会越来越厚实,路也会越走越宽。这只是个开始,往后啊,还有更多的事等着咱们呢!”

夏夜的风,带着烘烤干蘑后残留的独特香气,吹拂着靠山片区的每一个角落,也吹动着每一个社员,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还是来自远方城市的,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的激情。合作社的故事,在汗水、智慧与时代变迁的交织中,翻开了更加充满希望的一页。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披上马甲重生:修罗场视我为团宠  [星穹铁道同人] 游戏罗浮载入中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花间酒  快穿之我被系统攻略了  路明非和林怜的性福生活  海王归来,千亿谢礼碾碎背叛  分手后腹黑年下她总在强制爱  纨绔郡主得宠日常  不完美的协奏曲  权谋帝王心  爱情童话  路明非喜欢的清冷师姐,绝对不可能是他叔叔的淫荡娇妻  小狐妖不许对姐姐撒娇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  [韩娱同人] 重回南韩当编剧  渺尘  很好睡  根基被毁后成了偏执神女的白月光  [足球] 马尔蒂尼与主 席的闺女  [崩铁同人] 罗浮将军!我当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